为什么苹果电脑、Facebook、Nike球鞋等等那么多新发明来自美国,机场却连个wifi都没有;为什么美国胖胖明明很多,老美却永远自信爆棚。关于美利坚合眾国,真的有太多令人不解之处,美国的生活更和好莱坞电影里演得完全不一样,欲望城市里的专栏作家负担不起名牌鞋子,法学院里的金髮尤物很可能根本毕不了业。美国有很多不同的面貌,一下子看似乱七八糟、颠三倒四,令人不太满意;一下子又让人感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毕业于史丹佛大学管理科学硕士、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的Michelle Lin,从新竹的小镇姑娘辗转变成周游美国各大城市的「波特兰地方妈妈」,细腻又不太正经得观察,畅所欲言揭露美式社会潜规则,直白点破美国何以为美国。先理解,后踩扁,战胜台美文化差异,正确开启美国模式!

【精彩书摘】

残酷的美国升学真相

坊间流传某一神秘传说,诉说着假如你是个成绩中上的学生,只要坐上飞机,登陆美国,就能立即变身为不可世出的「天才」,在校内万人拥戴,登基为美国国王。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拆解成好几个部分来看。

首先,任何刚接触美国文化不久的人,可能真的大有机会被这文化中充斥的讚美薰陶得飘飘然。这辈子第一次被称讚是「数学奇才」,莫非美国这片土地的空气和养分真的非常适合我?怎么感觉这么带劲,身上隐藏的樱木花道因子都甦醒了。

殊不知,此时缭绕在耳朵里的其实是文化差异,是听与说的距离。

事实上,美国人不仅长得高大,说起话来同样豪情万丈、毫不手软地放大十倍。

「你真是完美」、「你是我梦想中的一切」、「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了」、「这小孩长大以后必定能改变世界」 这些看似浮夸的讚美在美国更像台湾人说「呷饱没」的概念,是为了表达善意,希望听者感到舒服,仅仅这样而已。称讚「天才!」并不是真的认为你现在就能辍学创造下一个微软或是发明癌症药,如果就台湾人的说话方式加以直译,这些话语背后传达的涵义更像「你真棒」,表示的依然是好心好意,只是听者需要自行携带翻译米糕,进行幅度调整。

至于「功课天才」这类讚美的真实准确度,如果讨论的是数学程度,对方八成发自真心。

同年纪的美国和台湾学生数学程度差异非常非常大,就美国的标准化测验而言,申请美国研究所必备的GRE数学考试,考题程度大约落在台湾的国中数学。日常生活中,普遍来说,美国人的数学也真的蛮糟糕的,超越一般台湾人对数字处理能力的理解。

举例来说,有回我们在超市买了一盒杯子蛋糕,结帐时店员得计算我们总共买了几个,我一看盒子,一边三个,另一边四个,转身对店员说:「共十二个。」她便开始用手指轻点:「一、二、三、四……」数到十二,然后惊讶我为何能够那么快算出来。

这种「手指数数法」就代表了美国人的数学力,也让你不禁问苍天:「为什么美国人的数学会差成这样呢?」因为美国学校的课程内容没教得那么艰深,再加上缺乏大量练习,美国学生一般回家不做「数学评量」,没了熟能生巧,也就真的不太「巧」,简直糟透了。

以上说的是数学,在数学和相关学科之外,情况则大不相同,因为学习学问的方式不一样。

台湾传统上定义为社会科的范围,通常是老师在臺上讲授,学生在臺下做笔记,然后纸本测验。但在欧美,人文学科的授课方式往往涉及讨论,就课堂内容进行批判分析,学生时常需要发表申论型论文和讲演,这类课堂模式和我们熟悉的不同,不容易适应,因此当亚裔孩子走进这些课堂里,便不常感觉自己是天才了,反而会发现这方面还有进步空间。

我们的刻板印象常认为,美国学生都不用拚命念书就可以考上还不错的大学,尤其奇妙的是,虽然他们书念得少,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学却都在美国。这件事似乎有点奇怪,其中的逻辑在哪?最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学生是年纪愈大念愈多、愈拚命、愈高压,辛苦的顶点会落在进入大学以后,在大学里头的学习。

年纪小的时候,相较于亚洲孩子,美国孩子确实拥有快乐的童年。美国人没有「输在起跑点」的观念,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每日行程就是快快乐乐上学、放学后大量玩耍,晚上八点半以前躺上小床,睡好睡满,健康长大。

上了中学,功课开始比较繁重些,可能有许多研究报告要写、课外活动要参加,孩子未来感兴趣的专业也逐渐浮现,大家在升学路上开始分流。有些较注重小孩课业的家庭此刻会开始比较用力一点,但大体来说和亚洲式升学压力仍旧有很大一段距离,社会整体氛围对于国中年纪的孩子还是不太给压力。毕竟在申请大学的路上,国中阶段无论是成绩或课外活动纪录都不纳入评比,似乎也没有认真拚命的必要性。

上了高中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对希望继续升学的孩子而言,如果你的目标是史丹佛、哈佛等一线大学,拚命努力是基本的,面对来自全世界的竞争,你必须非常努力,倾尽全力,才可能「有机会」被录取,而且无论投入多少心血永远都是「没把握」。这些目标放在云端的莘莘学子们,每日念书时数绝对不少于同年纪的亚洲学生,一样从早到晚,眼睛睁开念到眼睛闭上,夙夜匪懈,贯彻始终。

此外,同样都是用功读书,由于申请入学的方式和审核标准不同,两地学生每日耕耘的内容也大相径庭。

〈图/《人家有伞,我有美国:松松的台裔小家庭旅美田野调查报告》时报出版提供〉
〈图/《人家有伞,我有美国:松松的台裔小家庭旅美田野调查报告》时报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人家有伞,我有美国:松松的台裔小家庭旅美田野调查报告》时报出版提供〉

#美国 #数学 #学生 #升学 #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