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科技、工程、数学凌驾一切的时代。这些学科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推手,在学校课程中也得到最多关注。在这样的现实下,歷史学科该如何因应?《歷史思考大未来》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为何学习歷史?」、「歷史对学生的挑战」、「歷史对老师的挑战」、「歷史与国家记忆」。作者山姆.温伯格依序阐释了学校歷史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课堂中教与学的困难,甚至到社会大眾的歷史认知与集体记忆等,可说涵盖了歷史教育理论和实作上的几大议题,是一部扎实的跨学科之作。
【精选书摘】
在大眾文化中提供我们许多歷史课堂枯燥乏味的印象。像1986年发行的青少年电影《跷课天才》(Ferris Bueller's Day Off)里的老师就用以下的独白开始他如龟速般的讲课:
在1930年代,由共和党控制的议会代表想努力减低什么影响?有谁知道?有谁知道?—经济大恐慌。通过了什么?有谁知道?有谁知道?—关税法案。《霍利斯穆特关税法》(The HawleySmoot Tariff Act),有谁知道?是提高还是降低?—提高关税,为了使联邦政府徵收更多的财源。这有用吗?有谁知道?有谁知道其结果是什么?这样做没有用,反而使得美国深陷于经济大恐慌。现在我们是不是也遇到了类似的争议呢?有谁知道这是指什么?全班同学?有谁知道?有谁以前看过拉佛曲线(Laffer Curve)?
这段简短的节录显示了社会上(偏激的人可能称之为「典型的」)差劲的歷史教师所有的特徵:单调的表达、如同强行军掠过歷史、好似戴着眼镜的卡斯帕‧米克透斯特(Caspar Milquetoast),这类人物用苏格拉底式的自问自答上着课。而黑板上散布着无关连的注解,所有的事实都是快速地右耳才听进左耳就出去。至于学生们则眼神呆滞、安静的坐着,少数人潦草地写着笔记,大部分的学生却是无聊的打着哈欠。不管这种意象如何传布—透过人们痛苦的经验或媒体的大量放送—很显然,这就是社会集体的想像之一。
的确,有些教师就像《跷课天才》里的歷史教师那样,但也有一些老师,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提供了与电影中人物极大的对比。理查‧史丁森(Richard Stinson)正是这样的例子。他所任教的中学不管是沉闷的州订课程标准、教室中工业区特有的绿色而暗沉的墙壁、学生混合了一般生和技职生,且学校位在旧金山南部破旧的工人阶级住宅区,都标示着他的班级和一般学校相去甚远。确实,若从外在景况来看,这所学校符合一般大眾以及学术文献所认定的低抱负、低期望属性。
但理查‧史丁森并不是一般的教师。从大学主修歷史到目前担任色蒙得(Thurmund)中学社会科主任,他总共有长达十七年的教学经验。这一路走来,史丁森了解到学生对过去的理解,与身为传教士的儿子、又常到世界偏远地方旅行的他,不会一样。他知道在把学生推入宪法或州权等复杂议题之前,得先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他必须帮助他们看到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遥远隔阂不过是一个外壳,在此外壳底下包含着切身相关的长久性议题。这个观念不只是一个教学信条或是抽象的教育哲学。史丁森在色蒙得中学赢得了创新教师的美名,因为他愿意用非传统的方式来引发十一年级学生对美国史的兴趣,而这个科目通常连在同一所学校的老师都不感兴趣。
以下几次的课堂是1986年12月在史丁森的教室所进行为期两周的持续观察,当时正好发生雷根(Ronald Reagan)暗中资助尼加拉瓜游击队被揭发的事件。而史丁森获得他的同事、行政人员、学区人士和学生们提名,参与一个目的在理解熟练教师专业技能的研究计画。以下的案例研究凸显了一件事情,即使是在模范教师手中,歷史教学中的核心议题还是很容易就脱出掌控,抵拒我们想方设法和努力将之固定方向的意图。
(本文摘自《歷史思考大未来──勾勒歷史教学的蓝图》/三民书局 提供)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