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World,自从进入网路时代,我们便不断累积在网路上生活的痕迹;

Goodbye World,当人生走到终点,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与处理这些遗留的资产?

亚伦是一个饱受网路霸凌的孩子,在他自杀之后,Facebook 上留下的纪录却成为爸妈与孩子最后的接触管道:「就算再给我们一百万年,我们也不会登出他的脸书帐号。」

面对死亡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私密、有的注重分享,有的接受灵魂离去、有的坚信灵魂尚存。在现代的社会中,网路让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纪念(或者忘却)已逝去的亲人朋友。例如脸书「纪念帐号」的功能、有些人利用直播举行网路葬礼。

有限的生命,永生的网路

从个人经验与各式案例出发,临床心理谘商师艾莲・卡斯凯特以温柔而机智的口吻探讨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精神、道德和商业利益交叉的复杂地带,亦写下现实与虚拟中面临意外、困境和生死的动人故事。本书为这个紧密连结的网路世代提供了面对死亡的崭新思考。

【精彩书摘】

二○一三年二月,澳洲媒体披露一则关于少年「亚伦.哈奇克」(Allem Halkic)数位遗产的故事。二○○九年,饱受简讯和MySpace网路霸凌多年的亚伦,从桥上纵身跃下,结束年轻生命,而随后的审判更是澳洲首宗正式上法院审理的网路霸凌案件。亚伦死后,他的父亲阿里(Ali)不时会打开儿子的衣柜,嗅闻留在衣物上属于亚伦的气味;然而一段时间之后,气味消散,这些衣物终归也只是「尘土」(阿里如此表示)。这时,亚伦的双亲发现另一样不会消散的痕迹:亚伦的脸书帐户(仍处于登入状态)。讽刺的是,这项数位人工产品竟成为亚伦双亲心中最珍贵的宝物之一,让他们得以接触遭网路霸凌逼上绝路的儿子。「就算再给我们一百万年,我们也不会登出他的脸书帐号。门儿都没有。」报导中的阿里如是说。「在他死后的第一年内,大概每天都有朋友发讯息给他,一天一则,然后频率渐渐下降。若是没看到新讯息,我总是失望,因为我不希望他们忘记他。」

该报导的作者强调,「往生者的社群软体帐号继续存在」在眾亲朋好友心中的价值与意义,肯定不会有人质疑;但他错了。这则新闻见报后过了几个月,BBC刊出一则「巴西母亲为了女儿脸书纪念帐号告上法院」的报导:让阿里和迪娜.哈奇克满心喜悦的同一件事,却令胡莉安娜.坎伯斯(Juliana Campos)的母亲难以承受。「这面『哭墙』只会令我更心痛。」朵乐蕾丝.培里拉.库汀荷(Dolores Pereira Coutinho)表示。「耶诞节前一天,她的两百多位脸友纷纷贴上他们与她的合照,回忆往事。她真的是非常有魅力、非常受欢迎的人。我为此痛哭好几天。」刚开始,脸书採取比较中庸的方式,将纪念帐号设为仅好友看得到的状态,然而这对库汀荷女士而言还不够。亚伦双亲心中最深的恐惧,竟同时也是胡莉安娜的母亲最迫切的渴望:子女的脸书个人帐号永远消失。

研究指出,对于经常使用社群媒体的人来说,社群媒体有助于抚慰伤恸;至于逝者的数位遗体是否应该继续存在,不常使用这类平台的人,对此则抱持怀疑不安的态度─这种现象称为「因应矛盾」(coping paradox),而且也不令人意外。同一项数位人工产品(譬如使用者死后仍继续存在的脸书个人帐号)可能带给不离线份子无以估量的慰藉,却可能对数位隐士造成极严重的情绪苦痛。个人对「数位遗体」的体会和感受,以及读取或亲近数位遗体是否对处理悲伤有所帮助,完全取决于每个人和数位科技的关系,或再加上个人特殊经验而定。

(本文摘自 《如何在网路时代好好说再见:从直播告别式到管理数位遗产(书末附关于数位后事的十条建议)》/猫头鹰出版)

【作者简介】

艾莲・卡斯凯特 Elaine Kasket

现任职伦敦摄政大学专任讲师。同时也是临床心理谘商师、数位遗产协会哀悼组组长、英国高等教育学会资深会员。研究专长为接纳与承诺疗法、网路心理学。

《如何在网路时代好好说再见:从直播告别式到管理数位遗产 (书末附关于数位后事的十条建议)》/猫头鹰出版
《如何在网路时代好好说再见:从直播告别式到管理数位遗产 (书末附关于数位后事的十条建议)》/猫头鹰出版

#数位 #脸书 #遗体 #网路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