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犯罪都是人所犯下,对象也是人,司法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科学方法运用在司法程序中的当事人,探究其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司法心理学家除了针对犯罪行为进行评估报告作为审判依据、协助犯罪者改变行为,也会建议人们如何安全地回应各式极端行为。

本书是作者身为司法心理师的经验,透过如人生剧场般的真实案例,以及与当事人交手的日常,检视犯罪行为的不同样态,反省我们社会对所谓「疯子」或「坏人」的标籤和妖魔化,如何使整个刑事司法与矫治体系陷入岌岌可危的窘境。

【精彩书摘】

派崔克本来住在B栋楼,狱警把他从那里带来见我。我只有短暂的时间可以瞄一下他的檔案。那份檔案是三周前才做好的,那时他刚刚用床单做成套索想上吊自杀,监狱受刑人最爱用的自杀方法。

我感觉他带画过来是希望我不要注意他的脸,因为他知道人们直觉上会如何反应。我很感谢他。艺术是很奇妙的共同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在牢房中专注而平和地做这件事,只要不是色情或非法的就好。他的那些画让我想起梵谷陷入低潮之际,厚重、随性的笔法,描绘着不知名的男男女女,还有水果盘、绿野上的树,以及似曾相识的海岸线。那些是插画常见的主题,随性涂抹、半抽象,站远一点更好对焦。他告诉我他是用左手画的,虽然他是右撇子,但他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都没了。我好奇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我还是没问。欣赏完这些画之后,我把画摆靠在后方的墙边,继续进行鑑定访谈。

他木讷寡言,我几乎可猜到他要说什么。他只专注在回答问题,不跟我有眼神接触,或触及其他话题。如果要他说说看任何个人的事情,他明显焦虑不安,用简短的回覆想要我就此打住。当我问他是否还有自杀的念头,他快速点个头,发出「嗯」一声。对他来说,我是个全然陌生的人,竟然还问他是否想死。

问完所有问题之后,我认定派崔克的情绪依然低落,还是属于「有自杀风险」,应该继续留在一般大楼的共用房。改变对他的管理方式,无论是增加观察(安全室)或者其他安全措施,都有可能造成损害和反效果。就实际面来看,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要积极做些什么也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他应该不愿意再讲更多了,而且看看时间,后头还有二十个这样的访谈必须完成,于是我站起身,拿起他的画还给他。

这时我才发现画全部融掉了。我将他的画靠在轰隆隆的壁挂式暖器旁,现在画的油墨黏糊糊地从画布滴到地毯上。装画的塑胶袋也融掉了,沾黏在暖器上就像一片坏掉的塑胶包膜。

我第一个念头是:完蛋了!那个人的骄傲与喜悦,就这样慢慢烘成卡士达酱,而这全都是我的错。我是为了救人的任务而来,此刻却是造成他更加绝望的罪魁祸首。我说不出话来,试着慢慢将画分开,希望能解救一些残骸。但我察觉到自己竟然想笑。我知道他正看着我,而当我望向他时,他看到我尷尬的表情,一件奇妙的事发生了:他笑了。我还真的怀疑了一会儿,想说那是不是笑声。那是一种不太熟悉、有些刺耳的声音,源自脸部受伤之故。接着他挑出一张融掉的人像画,摆到自己的脸旁,直白地暗示那就像他的脸。他试图让我觉得好过一些。

我也忍不住笑了出来。我们一起笑个不停,笑到快要倒地,就是止不住。等我们渐渐平静下来,看了彼此一眼之后又再次忍不住笑到歇斯底里。我一直说对不起。

有个护士从门上的小窗探头进来,确认里面状况是否安好。她看起来一脸惊讶,却又要保持镇定,有点像电影《杏林嬉春》(Carry On Matron)里的肯尼斯•威廉士(Kenneth Williams)。那肯定是很不寻常的声音,我跟他都在狂笑,真的是捧腹大笑,这在监狱里是罕见的,即便在难以预测的医疗环境中亦然。我们原本是要做自杀风险鑑定的。

那一刻我才明白幽默在我这个工作领域里的价值。有时在最不适当的情况下,这是唯一适当的反应。只要跟任何紧急救援团队接触过,你就会听到他们如何运用黑色幽默来处理最沮丧的情况。但就心理学与精神医疗来说,与病患或当事人一起笑仍然会让人觉得有点不对劲、欠缺节制、不适当。心理师一般的形象就是稳重、冷静分析;作为实习的司法心理师,我们被教导要保持专业性的距离。但那会让你看起来像个机器人。当然必须维持适当的距离,但不能因此牺牲了真诚。

我因为融掉的画而笑到无法克制,确实违反了有关互动的不成文规则。但是在人与人相处时,我总喜欢在不好的时刻来个好的玩笑,只要那是出于善意,而且不伤人;就像他们说的,跟人一起笑,而不是笑他们。这可能会是很有效的工具。笑是我所知最能有效化解紧张的工具。即使在自杀风险的鑑定中,笑也能够发挥作用,就像这个例子的情况。这是我与派崔克当下最真实且无害的反应,而且效果相当显着。

派崔克开始哭了起来。我很快从桌上的面纸盒里抽出一张面纸给他,虽然犯人通常不会想使用我递过去的面纸。他说他不是因为那些画而哭,而是因为「所有其他的事情」。我看看时钟,知道这样谈下去肯定会拖到后面的时程,但我并不想打断他。我请他跟我说说是怎么回事。这个过于压抑的男人,一分钟前还难以解读心思,此刻却愿意敞开胸怀,那是因为我们之间小小的连结,以及短暂地分享彼此的脆弱。我不能打断他。

(本文摘自《一个司法心理学家的告白》/商周出版)

【作者简介】

凯莉•戴恩斯 Kerry Daynes

英国犯罪心理学家、司法心理学家,主持心理诊所,与共同执业的专家及治疗师为眾多机构提供服务,时常在警方侦查的重大案件中担任心理专家,是英国政府关于高风险个人安全管理议题上颇受信赖的谘商对象,参与许多犯罪调查,工作上必定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物。

戴恩斯也常于诉讼程序中担任专家证人,交手过英国监狱中最复杂难懂的罪犯。固定上电视和电台节目,提供专业评论,包括英国 Sky 电视台系列节目《杀父弒母》(Killing Mum and Dad),以及第四频道的《狂人》(Mania)系列节目。二○○八年,她在罪案侦缉频道(Crime & Investigation Channel)主持《怪物的诞生》(The Making of a Monster)系列节目,探索恶名昭彰的杀人犯的相关背景。

戴恩斯提倡在精神健康议题上必须有更好的对话,并长期赞助全国家庭暴力防治中心以及「与心对话」机构(Talking2Minds)。

着有:《小心,魔鬼就在你身边》(The Devil You Know)

【译者简介】

高忠义

台湾高雄人。中国律师、台湾大学国发所博士生、美国西北大学法学硕士、东吴大学法律硕士。曾任国会助理、部会首长秘书、电子业、金融业公司法务。译有商周出版的《合理的怀疑︰从辛普森案批判美国司法体系》、《老年、社会、法律经济学》、《刑事侦讯与自白》、《失控的惩罚》、《如何做个好法官》、《愤怒与宽恕》等十余本着作。诠智法律翻译工作室负责人。

《一个司法心理学家的告白》/城邦文化出版
《一个司法心理学家的告白》/城邦文化出版
#自杀 #司法心理学 #犯罪 #犯人 #心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