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政治光环以外的李登辉

李登辉曾说她是最瞭解他的人,

媒体誉她为「第一文胆」

李静宜用感性动人的笔触,写出她的所思、所想、所忆

以及你所不曾知道的李登辉

以第一手的贴近观察,与珍藏的照片、手稿

织缀成漫长的告别

台湾第一位全民直选总统李登辉于2020年7月30日辞世,留下诸多歷史纪录与评价。

李静宜于李登辉先生总统任内,在总统办公室服务,长期参赞机要,并成为唯一的女性文胆,撰写过无数重要政策宣示与庆典讲稿,李登辉先生曾公开称讚她是最瞭解他的人。李静宜刻划李登辉卸任后生活的《近写李登辉-红树林生活笔记》一书出版时,李登辉不仅亲自作序,更偕夫人出席新书发表会。

【精彩书摘】

或许应该过一些时日再写这本书,我曾经这么想。

那么,思路会更清晰,文字会更精练,架构会更缜密,甚至内容也可能会更丰富。

但是,到了那时,我此时此刻饱满的心绪,或许也将在时间的冲刷下,磨去棱角,失去灼烈的色泽,隐遁在以理性为名的规矩方圆之中,再也无法现形。

更何况回忆如风,总是不知何时从何方吹来,一个画面,一个眼神,甚至一道光影,就让久远到早已遗忘在时光里的回忆,扑天盖地而来。但是,让人无力招架的回忆,又是如此抽象,如此破碎,一阵风过,就消失于无形,再也难以捕捉。

于是,就在某个起风的瞬间,我决定在情绪如排山倒海涌来的此刻,动笔写下我的回忆,我的思念。

第一次见到登辉先生,是在一九九○年五月松山机场的迎宾军礼上。

彼时的我,刚考上外交特考,是外交部新闻文化司负责新闻联繫的小小荐任科员,因为多位外国元首蒞台参加登辉先生的总统就职典礼,我连着好几天奔忙于外交部与松山机场的军礼欢迎现场。就这样,有幸见到以往只在新闻上见到的登辉先生。

在眾多随扈簇拥中,身材高大的登辉先生脸上一贯的亲切笑容。

「总统好高啊!」是我对登辉先生的第一印象。

任凭我想像力再丰富,再疯狂,也绝对想像不到,仅仅六年之后,我会和他一起坐在观礼台上,参加他就任中华民国第九任总统,也是首次直接民选总统的就职典礼。

松山机场那一场场军礼过后半年,我因着偶然的机缘,从外交部转调总统府,又过三个月,在一九九一年春天,从总统府第一局改调总统办公室,就此,展开了奇幻无比的人生经歷。

刚开始在总统办公室工作的那段日子,其实是学习多于工作。例行的文书公务虽然烦杂,但一旦上手,也就熟能生巧。比较难的,反而是许多突发状况的见机处理,和待人处事分寸的拿捏,大自临时交办的棘手任务,小到接一通电话,都是在错误中不断累积经验,从其他长官的行止进退中悄悄学习。

与登辉先生真正有比较密切的接触,是从接下撰稿工作开始的。在此之前,和登辉先生单纯是长官与部属的关系,只需要承接指示,处理行政事务与交办事项就可以。但在开始为他撰写讲稿之后,却必须学习用登辉先生的高度与视野来看待世事万物。自此,眼中的世界就有了全然不同的面貌。

登辉先生迥异于现代的大多数政治家,博学好闻,阅读量庞大,涉猎范围广阔,跟着他做事,最大的挑战,就是要跟上他思考的节奏。或许是成长于精神文明远比物质文明来得丰富的战后时代,登辉先生有着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罕见的深厚哲学基础与人文素养。常有人说,登辉先生的政治语言深奥晦涩,但我想,要理解他的思想言行,很可能必须从他的哲学理念和思考逻辑着手吧。

只是,知易行难,为此,我也吃足了苦头。

长时间的相处和近距离的观察,固然有助于瞭解登辉先生的人格特质与言行逻辑,但更需要的,是用大量阅读与深入的思考,来弥补自身知识学养与人生经验的不足,尽可能贴近登辉先生的所思所想,以他的角度来思考许多以往从未思索过的问题。

不可讳言的,有些时候,面对实在没有具体论据可以依循的情况,我也必须发挥向来引以为豪的想像力,建构场景,设想自己倘若站在他的立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应该有什么样的反应。说起来,也只有当时的年轻无畏,才可能这么「胆大妄为」吧。幸好,在登辉先生和苏主任的担待与包容下,倒也从没出什么大纰漏。如今想来,还不免为自己捏一把冷汗。

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那些年里,写了多少必定会载入歷史纪录的重要文稿,而是让我在犹未被世故蒙蔽双眼的年纪,就有机会从云端俯瞰世界,欣赏了许多人无缘得见的风景,见识了自我悲喜苦欢之外的辽阔天地,理解了所谓「歷史机遇」的诸多偶然与必然,因而在内心深处始终保有一方温暖与天真,直到理当已经歷尽人世沧桑的今天。

当然,对我影响更深远的,是有机会近距离观察登辉先生和夫人至情至性的一面。除卸总统与第一夫人的光环,他们亲切如涵养优雅的邻家长辈,总是以最真诚自然的态度出现在我面前,让我默默在心里奉为榜样。记得夫人常引用日本谚语说:「小孩都是看着父母亲的背影长大的。」如今想来,在为人处世,甚至生活态度上,我又何尝不是看着他们的背影,一路走到今天的呢?

儘管曾经在政府高层工作过很长的时间,但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和政治圈有什么关系。那段时光,我彷佛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穿梭在玄机处处的政治花园,没有戒心,也不被提防,因而能用澄亮的眼神,看见别人所没有看见的美好。

在回忆翻腾的这些日子里,我经常想起的,不是别人口中的那些惊涛骇浪,而是在我眼中如此温馨静好的曾经。有时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场景,而只是一句话,一个微笑,或一个定格的画面。那美好的曾经。

美好的曾经不再,但内心深处那暖热的温度,无论再过多少时日,都不会冷却,我相信。

回忆如风,难以捉摸,但努力以文字记录下这漫长告别里的每一个微小却美好的岁月痕迹,或许是我此时此刻唯一能做的。

为了登辉先生,也为了我们共同拥有的曾经。

(本文摘自《漫长的告别─记登辉先生,以及其他》/东美出版)

【作者简介】

李静宜

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博士,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研究,史丹福大学访问学者。

曾任职外交部与总统府,长期参与政策发展,为李故总统登辉先生总统任内的秘书与撰稿人,并曾协助撰写出版《台湾的主张》、《九二一救灾日记》等书。

李静宜亦为资深文字工作者,着有《红树林生活笔记─近写李登辉》、《桥-走近王金平》,译有《追风筝的孩子》、《灿烂千阳》、《那不勒斯四部曲》、《此生如鸽》、《寂寞芳心》、《地下铁道》、《莫斯科绅士》、《正常人》等多部跨领域作品。

脸书交流专页:静静读一本书

《漫长的告别─记登辉先生,以及其他》/东美出版
《漫长的告别─记登辉先生,以及其他》/东美出版
#李静宜 #李登辉 #总统 #回忆 #第一文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