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是世界舞台上最大的疑问号。今日的中国已不再是沉睡的巨人,但也不是西方世界可靠的盟邦。从经济上来说,中国是一个新兴强权;从政治上来看,它在经济自由市场与军事独裁之间维持着一个不稳定的均势局面。
与这些珍贵照片搭配的,是令人惊嘆的歷史叙事书写,作者是在西方汉学界备受尊崇的史景迁,这是他头一次与妻子金安平合作撰述。本书的文字追寻近代中国在内战、世界大战与共产革命当中四分五裂的经过,及其缓慢崛起成为军事与经济超级强权的始末。本书既着眼于平民百姓的生活,也重视像蒋介石、毛泽东这样的高层人物,而编织出一段错综复杂又引人入胜的社会、政治与军事史。
【精彩书摘】
黄柳霜(图7)是第一位具国际知名度的华裔电影明星。她于1907年生于洛杉矶,双亲在当地经营一家小洗衣店。年过十四岁后,黄柳霜初登大银幕饰演配角。在参演十一部电影后,她以在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主演的《月宫宝盒》(The Thief of Baghdad)一片中饰演的角色开始走红。之后她于1930年与劳伦斯.奥立佛(Laurence Olivier)合作,演出舞台剧《灰阑记》(The Circle of Chalk),隔年又在史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执导的《上海快车》(Shanghai Express)饰演交际花「惠菲」,黄柳霜也以在本片中的演出最为世人所知。由于「惠菲」一角和她在其他影片中的角色,包括《傅满洲之女》(The Daughter of Fu Manchu)和《莱姆豪斯蓝调》(Limehouse Blues)两片,使黄被冠上「头号东方妖女」(foremost Oriental villainess)的形象标籤。1934年,她在百老匯参演音乐剧《朱清周》(Chu Chin Chow),饰演女主角「札合里」(Zahret),稍后则在伦敦的歌舞剧(cabaret)中登台亮相。1936年,她因为遭中国官员抨击其演出角色「丑化中国人」而深感沮丧,她反驳说,自己只能获得这些角色,因为西方电影中的主要亚洲角色,在当时都是由白人女星演出。黄柳霜担任女主角、于1937年上映的《上海女儿》(Daughter of Shanghai)一片对于中国的描述则正面多了,这反映出由于日本在亚洲的侵略暴行,使得美国的态度有所改变。她「有如屏风仕女画那样脆弱而美丽」,可是到了她三十多岁的时候,在好莱坞的星途就几乎告终。在图8中,她和美国驻北平武官法兰克.窦恩(Frank Dorn)同框合影,图9则是摄于1934年6月她出席皇家阿斯科特赛马会。
(本文摘自《世纪中国》/左岸文化)
【作者简介】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
1936年出生于英国,是国际知名的中国近现代史专家,自1965年于美国耶鲁大学歷史系任教,2008年退休。着作极丰,包括《追寻现代中国》、《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太平天国》、《改变中国》、《康熙》、《天安门》、《曹寅与康熙》、《胡若望的疑问》(以上由时报文化出版)、《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商务)、《妇人王氏之死》(麦田)、《利玛窦的记忆宫殿》(麦田)等。
金安平(Annping Chin)
史景迁的妻子,史学家金毓黻的孙女,1950年出生于台南市,1962年随家人移居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专攻中国思想史,也在耶鲁大学开设思想与文化史课程。着有《合肥四姊妹》等。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