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对贝尔蒂纳托而言,威尼斯隔离检疫的故事,并不是科学进步战胜了迷信及猎巫的浓雾,而是更有警世意义,提醒我们今日仍然面临同样的挑战。人民仍然常常不信任医疗当局。针对究竟该怎么对抗传染病散播,市府官员与宗教领袖、商人与公卫专家,或是医生与病患之间,都还是争执不休。无论是小贩或总统,都有人支持根本未经证实的疗法,外来者和少数族群也依然被不合理地视为疫情爆发的罪魁祸首。贝尔蒂纳托彷佛已经预料到不久后的二○二○年,在义大利严峻的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会发生什么事情。他提醒我们务必记住:想说服人们相信隔离检疫、经济停摆、佩戴口罩等公卫措施对他们最有利,需要极大的信任、领导力与社群凝聚力。而正是因为隔离检疫承认不确定性,所以很多人认定施行隔离,就等于专家和领导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讽刺的是,如果熟知隔离检疫的歷史起源,你会发现,如今更偏向迷信的居然正是检疫。
地图和手稿来来去去,旧检疫站的楼层平面图、解剖图,然后是邮轮行程及飞机航线的地图,贝尔蒂纳托警告,威尼斯等城市依然与传染病的世界息息相关。伊波拉病毒(Ebola)、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东呼吸症候群冠状病毒感染症(MERS)—COVID-19 等大流行的轮廓,在二○一六年就已经很清晰了。我们谈了好几个小时,直到日落,早已远远超过预计时间,最后穆纳里道了晚安,把这些珍贵材料小心放回檔案库里。
此时,贝尔蒂纳托的眼睛一亮,端出了一个惊喜:一套他委托义大利的戏服设计师所制作的特别服装,设计师名叫伊莉莎.科贝洛(Elisa Cobello),是他朋友的女儿。他从包包里取出两套服装,一套是二十一世纪的泰维克(Tyvek)个人防护装备,就是他在非洲治疗伊波拉患者时穿的那种;另一套是依照贝尔蒂纳托的要求缝制的,一件黑死病时代的瘟疫医生长袍,配有一个喙状头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我们谈话时,这个头盔居然一直藏在他的包里。
贝尔蒂纳托接着花了二十分钟,在我们面前穿上这套中世纪威尼斯的瘟疫医生服装,同时指导杰夫如何以正确顺序穿戴现代的个人防护装备。这两套服装都需要遵循一套费力的穿戴步骤,即使在非紧急情况下,都不容易穿戴正确。贝尔蒂纳托这么做,并不是想表达现代医疗装备就跟塞满百花香(potpourri)的鸟喙面具一样无效。完全不是这样。相反地,他的重点是:人类在回应我们不理解的事物时(不论是黑死病、伊
波拉病毒,或是几年后出现的COVID-19),採取的方式之一就是制定规约和程序,当我们试图战胜眼前的未知,这些仪式性行为会让我们安心。从薰香草药到乾洗手、从威尼斯的检疫站到高级防护设施,它们都能减少接触和限制暴露,将陌生的威胁拒之门外。
两人就这样全副武装,并肩站在一起。杰夫穿着连帽泰维克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及护目镜,汗流浃背;贝尔蒂纳托几乎全身都包在他的恐怖片服装里。下一秒,我们听到外面的走廊传来一声惊呼,是个保全人员发出的。当这奇形怪状的两人回望着他时,他看起来困惑不解,而且颇为惊恐。原来,当我们吹毛求疵,努力想遵循正确步骤穿上防护装备时,我们全都忘记时间了。图书馆已经关闭将近半小时。那位保全以为他巡逻时已经空无一人,没想到却撞见这个文艺復兴神秘仪式混搭生物危害防治的活动。
贝尔蒂纳托脱下面具,保全看到他的笑容后松了一口气,两个人用义大利语交谈了几句后大笑起来。
(本文摘自《隔离:封城防疫的歷史、当下与未来》/商周出版)
【内容简介】隔离从来不曾消失,未来更将成为常态
你我随时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歧视的「带原者」
后疫情时代必备读物,结合田野调查、公卫、歷史与社会学,全面理解隔离的社会心理与意义!
「「隔离」(Quarantine)源自义大利文「quarantena」,意思是「四十天」。人类对抗瘟疫最古老的回应,就是把「可能染疫」的人和「健康的人」隔开。隔离是人类面对未知的本能反应,却也涉及监控、收容和控制,成为剥夺人权的手段。
隔离的歷史,就是一部公卫发展史
也是一部关于恐惧、滥权与猎巫的歷史
本书的基本假设是:因为人类是混乱的、有缺陷的、自私自利的存在,隔离过去一直存在我们的歷史里,也会是我们未来的一部分。正如在写作过程中爆发的 Covid-19。有效管理人口的隔离措施,被证明是控制新的疾病、降低死亡率,以及避免经济和社会崩溃的最好方法,虽然至今仍然有人心存怀疑。
本书起源于调查歷史上的隔离措施,直到Covid-19爆发,这段歷史瞬间成为现在式。作者以歷史写作和田野调查的方法,採访各地医院和城市,并且回顾歷史遗址,细述瘟疫和隔离或封城的种种问题和面向。从1377年黑死病爆发的第一次封城,一路谈到今日的方舱医院、炭疽邮件与太空污染。并指出:从古到今隔离的失败,都是来自人们对于隔离本身的恐惧。
后疫情时代,隔离已经成为常态。在危急状态下如何管控人口、个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都是必须面对的议题。本书的翔实调查与分析,能够带给社会一个指引。
【作者简介】杰夫‧马纳夫(Geoff Manaugh)
作家、记者、建筑师,经营科技网站「BLDGBLOG」,也是《纽约客》The New Yoker、《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亚特兰大杂志》Atlanta Magazine、科技杂志《连线》Wired的固定撰稿人。着有畅销书《盗贼眼底下的城市指南》A Burglar’s Guide to the City。
妮可拉・特莉(NICOLA TWILLEY)
作家,也是屡获殊荣的podscast「Gastropod」的联合主持人,擅长从歷史与科学角度研究食物与相关议题。作品时常见于《纽约客》,目前住在洛杉矶。
【译者简介】涂玮瑛
国立臺湾大学兽医学系毕业,国立臺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硕士,曾任动物医院兽医师,现为专职译者,译有《超简单生物课》、《博物学家的动物分类图鑑》、《寂寞的诞生》、《AI 医疗 DEEP MEDICINE》、《骰子能扮演上帝吗?》。
萧永群
臺湾大学中文系101级, 美国加州圣塔芭芭拉分校东亚研究所毕业,专攻臺湾日治时期文学语言暨翻译研究,现任美国德州媒体业新闻记者兼主播。译有《非暴力的力量》(商周出版,2020)。锺爱罗曼•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以及其「创译」观,坚信翻译即是一次次对于自我经验之修正与认同。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