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清宫剧的人,应该对于大清军服不陌生,只是外界不解,为何同样都是士兵,却有「兵」、「勇」、「卒」等不一样的标记?事实上背后大有学问。
根据《搜狐网》报导,在满清王朝入关前,清军是由八旗兵所组成,然而当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原本的八旗兵数量不够用,统治者为了弥补不足,就建立了由汉人组成的武装力量,并以绿旗为标志,因此称为「绿营兵」。虽然八旗兵与绿营兵都是清朝的正规军,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前者地位较高,掌管京师安全,是国家的精锐部队;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是八旗兵的数十倍。
不过后来八旗兵自视甚高,平时养尊处优、疏于训练,加上军纪涣散,战斗力大幅下滑,直到乾隆年间,八旗兵可说毫无用武之地。如此一来,单靠绿营兵也无法保卫如此庞大的疆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朝廷便允许地方政府招募乡勇,算是临时性的武装力量,他们没有精良的装备,也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平时与老百姓没有区别,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才会动用到他们。
由于乡勇不是属于朝廷的正规军编制,为了有所区分,就在他们的胸前或是背后印上「勇」字;而印有「兵」字的则为朝廷正规军。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地位有如天壤之别,乡勇不仅待遇差,打仗时还要衝在最前面当炮灰;而正规军待遇好、粮饷多,却好吃懒做,战斗力不堪一击。
直到晚清时期,曾国藩操练乡勇,打败了太平天国,朝廷才对乡勇刮目相看,将其改叫「练勇」(即湘军),接着定兵制、发粮饷,称为勇营。此后「勇」几乎取代了「兵」,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主力,只可惜满清王朝已经日落西山,毫无挽回的余地了。
另外还有一种士兵,胸前写着大大的「卒」,这类人虽说是步兵,但其实只是基层的执法者,有些是狱卒,也有人是维护当地治安,虽说同样在体制内,但是他们的地位更低。直到袁世凯引进日本的警察制度后,才慢慢被取代。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