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中经常出现太监拿着圣旨,宣达皇帝命令,但一般人认知,太监多半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从小就被去势而送进宫,照理说根本不识字,为何又能代替皇帝宣读圣旨呢?事实上皇帝并没有拟旨的权力,古代也少有太监宣旨的情况,一般太监所宣读的大多是宫中嫔妃的口头命令,与识字并无关系。

根据《搜狐网》报导,古代拟旨的权力很早就从皇权中拔除,以唐朝为例,翰林院是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翰林学士的职责是将皇帝的旨意落实到文本,再由皇帝审阅同意之后,盖上皇帝的玉玺才算完成,之后会有专门的钦差大臣前去宣读,太监很少会参与宣读圣旨的工作。再者,宣读过程也有一套严谨的程序,包括提前通知接旨人,选择吉时搭彩棚、焚香沐浴,再摆下香案跪接圣旨。

不过偶尔还是会有太监宣旨的情况,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皇帝的私人命令;另一种则是翰林院审核通过,但皇帝嫌麻烦,乾脆让身边太监宣旨,不过内容多半是涉及后宫事务或不太重要的事情,国家大事方面依旧是交给专门机构和钦差大臣负责。

事实上,唐朝时期的太监是高级宦官,更是识字的,直到明朝设了「十二监二十四衙门」,主要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它的提领者则被称为「掌印太监」,为正四品的官职,虽然并没有硬性规定,但大部分都还是会指派宦官来担任该官位,久而久之,「太监」就成为高级宦官的代名词,清朝时宦官也通通统称为太监。另一方面,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事必躬亲,规定宦官不得识字,还把太监的级别降低,这才有太监不识字的状况,但仅在明朝短暂出现,清朝太监也并非目不识丁,以慈禧身边的大太监安德海和李莲英为例,两人皆知书能文。

#太监 #宣读 #圣旨 #皇帝 #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