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不过粽子到底从何而来?又是起源于何时?大陆河南考古团队在一座战国中期的贵族古墓中,发现大量神秘的圆形包裹,它们呈现厚圆饼状,并被叶子、麻绳包住,经过研究分析,专家推测这些圆形包裹很有可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粽子原型,因此又将其称为「中华第一粽」。

根据《映象新闻》报导,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是一座战国中期的楚国贵族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从2015年开始在此进行考古挖掘,现场负责人武志江表示,考古人员在椁室中后室的木桌上,发现了大量用叶子包着的圆形包裹,神奇的是,这些圆形包裹经过千年却未腐坏,武志江解释,八号墓所处位置地下水位较高,整座墓室几乎浸泡在地下水中,形成特殊的埋葬环境,也为墓葬中文物的保存创造出有利条件。

然而光用肉眼很难判断这些圆形包裹的真实身分,植物与寄生物考古实验室主任蓝万里指出,墓室中完整的包裹有40个,破损散落的则不计其数,这些包裹都由宽大的叶子层层包住,并以麻绳或茎秆綑绑,整体呈厚圆饼状,每个包裹的直径约10到15公分,厚度3到5公分,一起出土的还有少量树枝,蓝万里推测,当时包裹应该是几个一组,串在或绑在树枝上。

研究后发现,40个包裹有39个里面包的是没有煮过也没有脱壳的稻谷,剩下1个包的则是黍,也就是具有黏性的大黄米,而包裹外层的叶子则为槲叶。结合当地仍流传食用槲叶粽子(又称檞包)的习俗,蓝万里认为,这批出土的圆形包裹很有可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传统食物粽子的早期形式,因此又将其称为「中华第一粽」。

#端午节 #粽子 #中华第一粽 #古墓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