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国为了争夺土地、金钱和权力,经常发动战争,造就不少武将在歷史上留下重要地位,然而观看这些名将的画像时,就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拥有「啤酒肚」,和现代人对于「健壮」的想像大相径庭。事实上,古代武将的「啤酒肚」并不简单,不但有助于熬过长途行军,就算身上背着沉重的装备也不至于很快就失去体力。
根据《国家人文歷史》报导,秦朝人体雕塑「兵马俑」注重刻划现实条件下的人体形象,加上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因此陪葬的人俑大多会模仿活人在现实中的生活型态。仔细观察兵马俑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地位越高的兵俑,肚子越大,身上的铠甲逐渐压不住肚子而突起;除了秦朝以外,翻看各个朝代的将军画像,大多都长得雄壮魁武,且都拥有一个大肚腩,这样的体型不会影响在战场上的发挥吗?
事实上,古代将军的大肚腩并不是因为懒惰、享乐而产生的「啤酒肚」,而是包裹着厚厚肌肉的「将军肚」。在古代战争中,军队需要长途行军,身上还必须穿戴沉重的装备,对于战将和士兵都是一大考验,所以身上必须要有一定的脂肪储备量,否则体力很容易会出问题。
因此在现代看来有些贬意的形容词,比如「燕颔虎颈」、「虎背熊腰」、「五大三粗(五大指手大、脚大、耳大、肩宽、臀肥;三粗指腰粗、腿粗、脖颈粗)」、「腰阔十围」等,都是当时将军或士兵的理想身材标准,极具行军打仗和近战格斗的实用性,同时也变成古代绘师描绘武将形象的标准模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