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内蒙古自治区一名村民在挖树根时,意外发现一块「废铁」,带回家后被7岁的弟弟当作玩具拖在地上玩,未料表层的锈迹因此脱落,露出原本的「龙形真面目」,于是随即将其送往当地文物馆,经过专家研究分析,发现这其实是一件来自新石器时期的「玉龙」,又有「中华第一玉龙」之称。

根据大陆央视纪录片《寻古中国》介绍,1971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的村民张凤祥在山坡上挖树根,铲子突然敲到一块坚硬的石板,并在下方发现一块「废铁」,他捡起后带回家,被7岁弟弟张凤良看到,在废铁上绑绳子当作玩具,每天拖在地面上玩,未料废铁表层的锈迹随着摩擦和撞击逐渐脱落,最终露出真面目。

张凤祥惊觉这块废铁不简单,于是急忙送到翁牛特旗的文化馆,但当时工作人员只把它当作普通的文物,上锁在展示柜内,直到1975年辽寧省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孙守道前往参观,才发现这个文物竟是一件来自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的「玉龙」。

「玉龙」外在呈现墨绿色、有岫岩玉的特徵,高26公分且完整无缺,整体蜷曲为C字形,龙头的吻部前伸、微微向上弯曲,嘴紧闭,还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凸起呈菱形,鬣鬃飞扬。

郭大顺指出,这件「玉龙」的形象和商代出土的龙形文物相似,只是形体略有变化。考古学界认为,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心中「龙」的形象就已经定型,并延伸出不同的变体,而翁牛特旗发现的「玉龙」基本造型和河南安阳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的玉龙相似,且表现出更加原始的特徵,因此将其命名为「C形碧玉龙」,另外还拥有「中华第一玉龙」之称。

#中华第一玉龙 #玉龙 #废铁 #新石器时期 #红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