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皇帝通常过着奢华的生活,每天都不愁吃穿,然而唐朝的皇帝却出现没东西可以吃的窘境,如果不想要饿肚子,还要前往另一座城市「洛阳」,歷史学者指出,这是因为唐朝都城长安收成不佳,需要依靠外来物资,同时却有漕运不便的问题,导致粮食难以进入,有时甚至出现严重飢荒,为了吃东西只能亲自出动。

根据大陆央视纪录片《大运河之歌》介绍,位于关中平原的古都长安(现西安),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适合建都的地点,西侧与南侧有连绵的山脉,北侧到西侧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东侧则有黄河流经,四周全被自然屏障给包围,都城的安全无虞,因此从西周开始,这里就是古代中国的政治重心,李渊建立唐朝也定都于此,但经济状况却在隋唐时期出了大问题。

关中平原曾是最富庶的区域之一,从战国时期以来兴修水利、开垦农田,丰饶的物产可以保障都城基本的需要,然而经过汉末到南北朝近400年的动盪,导致河渠淤塞、耕地退化,因此当唐朝在长安定都后,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还需要外来物资的补给。

河北和江淮产粮区是唐朝粮食的重要产区,藉着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南北两边的粮产更容易匯聚到洛阳,但如果再往西运至关中,就必须面对从平原到高原阶梯升降,还会行经漕运风险率最高的「三门峡」,不少船夫丧命于此,因此想从洛阳到长安并不简单,关中地区漕运不便,外来物资自然难以进入。

在唐高祖、唐太宗统治时期,长安城里的人口有限、政府机构不大,每年漕运进来的粮食共20万石(约为1060万公斤),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到了唐高宗统治时期,政府机构不断扩大,不但官吏人数增加,军队人数也变多,造成长安地区粮食问题紧张,而关中自身的收成也不好,有时甚至出现严重飢荒,待在都城没有东西可吃,皇帝也只能亲自前往洛阳进食了。

#唐朝 #皇帝 #运河 #飢荒 #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