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各地皆有不同的方言,并没有统一的文字和语言,直到秦朝统一六国后,「小篆」才成为通用文字,不过人们都是如何透过口说交流的呢?事实上,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国语」,比如夏商周时期使用的便是「雅言」,也就是古河洛语,到了两汉时期则承袭夏商周的雅言,因此当时的人们只要学会古河洛语就能轻松和不同地域的人交流。

根据《国家人文歷史》报导,中原孕育出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化,如果想要让所有人都能畅通地交流,就迫切需要一种能消除方言隔阂、利于传达意义的通用语言,而在歷史上,每个时期其实都有特定的国家通用语言,它们被称为雅言、通语、汉音、正音、官话或国语等。

比如夏商周时期,商人向夏人学说话,周人又向商人学说话,所以当时的雅言为夏言。而夏朝和商朝虽然频繁迁都,但基本上都在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因此雅言的标准音以洛阳音为基础,也就是古河洛语。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稳定的中央集权为统一的语言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后来两汉长达400年的统治,也为各方文化融合提供了摇篮,因此汉文化和语言得以逐渐形成,且两汉分别定都于长安和洛阳,所以也承袭了夏商周时期的雅言,将古河洛语定为国语。

所以三国时期的人只要会说古河洛语,那么谈天说地、吵架斗嘴都不成问题,许多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名场面,包含诸葛亮舌战群雄、曹操煮酒论英雄、定三分隆中决策等,凭藉古河洛语都得以轻松实现。

#方言 #雅言 #夏商周 #诸葛亮 #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