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中经常出现囚犯被「推出午门斩首」的情节,不少观眾受到影响,都认为紫禁城的午门广场就是用来斩首的刑场,然而大陆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指出,这些全是编出来的情节,真实的午门并非刑场,而是庆祝胜战、皇帝与臣民同乐的场所,只有偶尔用来惩戒犯错的大臣,在这里进行「廷杖」。

午门是紫禁城的大门,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李文儒指出,午门除了有一般的进出功能以外,明清时期还会在城楼上庆祝胜利,军队打胜仗后会在午门上做「献俘礼」,将战争过程中抓回来的俘虏献给皇帝。而午门有时也是皇室与臣民同乐的场所,比如明成祖朱棣在紫禁城刚建好时,就曾在午门外的广场点灯、放烟火。

李文儒强调,午门广场在歷史上从未被当过刑场,也不是杀人的地方,因此影视作品中「推出午门斩首」的情节纯属虚构,如果非要说惩处,午门只会在需要时成为惩戒犯错大臣的场所,以竹板、荆条打屁股的「廷杖」,就会在午门外举行,而非室内。

除此之外,大陆歷史学家阎崇年也曾指出,不同朝代处刑犯人的地点都不一样,比如元朝在柴市(今北京东城区交道口),也就是卖柴火的市场;明朝在西市(今北京西城区西四牌楼);清朝则在菜市口(位于北京旧城宣武门南侧)处刑。

#午门 #斩首 #刑场 #紫禁城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