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才发动南征东吴,完成三国统一,但蜀汉早在262年就已灭亡,晋武帝之所以迟迟不伐吴,背后涉及多重因素,包括西晋初期政权尚不稳固,北方边患与地方叛乱频繁,南方东吴虽衰弱仍有抵抗力,加上瘟疫与社会恢復所需时间,以及内廷权臣的政治考量,都让晋武帝不得不暂缓行动,直到280年才完成统一大业。

根据《搜狐网》报导,西元262年蜀汉在司马昭指挥下,被西晋军队攻破成都,蜀汉皇帝刘禅投降,蜀国灭亡,此时东吴国力虽衰弱,但仍保持独立。理论上,西晋完全有能力南征东吴,但司马炎却直到18年后才发动南征,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

政权依赖

司马炎于265年即位,建立西晋,承继父祖基业,但他缺乏显赫军功与丰富政治经验,因此需依赖朝中重臣,尤以贾充为重。贾充不仅政治地位高,还与司马炎有亲戚关系,其女贾南风嫁给司马炎之子司马衷,在治国与决策上对司马炎影响甚大。

内忧外患

史书记载,司马炎即位初期政权尚不稳固,北方幽州、并(ㄅㄧㄥ)州及西北民族偶有叛乱,地方民变频仍;南方则有东吴政权存在。加上当时江南曾发生瘟疫,社会秩序需要时间恢復,这些内忧外患,使西晋难以立即集中兵力南征东吴,正因如此,司马炎暂缓对吴的攻势。

一统三国

随着岁月推移,西晋政局逐渐稳定,北方边患与地方叛乱得到控制,瘟疫消退,朝廷得以集中兵力。西元280年,司马炎派大将杜预、王浚率军南征,东吴几无抵抗力,晋军迅速攻破建业(今南京),俘虏吴帝孙皓,东吴灭亡,三国鼎立局面彻底结束,中原再次实现大一统。

总结而言,晋武帝延迟南征东吴,并非怠慢或恐惧,而是受制于内外政局、边患、瘟疫与社会恢復的多重因素,当各项障碍解除后,司马炎才能一举完成统一大业,奠定西晋统治基业。

#司马炎 #东吴 #西晋 #蜀汉 #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