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新国家的建设而举行的各种政治会议,都在没有孙文参与的情况下一一进行。
1911年10月10日,于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国的革命起义接连爆发,湖北省军政府都督府也跟着成立。
孙文也曾尝试发起了十次革命蜂起,但一次都没有成功。不仅是没有建立起边境革命政权,也没有任何一个省呼应起义加入蜂起,不过就是独自的零星蜂起罢了。然而,武昌蜂起却造成了孙文从未体验过的、全国性大规模的串连。
革命成功不在现场
武昌的革命军受到清军的反击,无法立即攻下武汉三镇的汉口、汉阳等地,然而受到武昌革命的激发,上海、南京、安徽等地,都纷纷宣布脱离清朝统治而独立,各地的军政府都督府也陆续成立。在各地蜂起的革命军,其军力集合起来虽然尚不足以打倒清朝的北京政府,但清军所剩的兵力也不足以将革命军一网打尽,于是过程中所谓的南北和议也持续在进行,以求休战。
隔年1月元旦,长年的目标,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终于在南京成立,此时全国尚未统一,形成北京政府与南京政府对峙的局面,中国分裂成南北二政权。
在中国近代史上如此重要的政权转换时期,孙文却不在中国。也因此,自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建立的政治走向,并没有按照孙文的剧本进行,而是受到其他的政治力所影响。不管怎么说,孙文并没有办法领导所谓的狭义辛亥革命(10月至12月底)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两个月中,辛亥革命内战、为了新国家建设而举行的各种政治会议,都在没有孙文参与的情况下一一进行。
在武昌,多亏了革命派的事先运作,屯驻于武昌的新式陆军清军,在革命蜂起时也加入了革命派。原本打算在清朝体制内推行宪政改革的立宪派,也与革命派合作,协助革命派在原本为了新政而设置的地方议会谘议局内,成立了独立的军政府。
于此,双方达成了几项协议,包括将谘议局视为军政府、将中国改称为中华民国、将政体改为五族共和(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并由曾为清朝军人的黎元洪担任都督。
其后,黎元洪被称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鄂」即湖北的别称,仅是暂时性的湖北省革命都督。不论怎么说,之后中华民国中央政权确立后,势必会选出全国性质的大总统;与孙文毫无关联的新世界,已经诞生。
话虽如此,同盟会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参与。武昌革命政权成立后,虽然稍嫌太迟,同盟会的黄兴与宋教仁还是进入了核心,黄兴成为了中华民国军政府临时总司令,指挥革命军作战,而宋教仁则是着手进行湖北省临时约法制定之工作。当时协助他们的,则是汤化龙(原湖北谘议局议长、湖北军政府民政长)。
宋教仁与汤化龙,虽然一人是革命派、一人是立宪派,但都是留学日本法政大学的同伴,仅花了半个月,就制定出《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全60条),实际上,即为湖北省的省宪法。冯天瑜、张笃勤在着作《辛亥首义史》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的确,在孙文不在场的情况下制定的宋教仁宪法论,是孙文「三序构想」的军政阶段思维所想像不到的先进内容。也正因为孙文不在场,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改革,迅速地跳过了军政(军法之治)、训政(约法之治),直接迈向了实现宪政(宪法之治)之风潮。
各地爆发辛亥革命后,原在日本的多数留学生也纷纷归国,加入革命的行列留日的医学院学生,也组织了红十字会,归国前往中国战地,为伤病兵进行救护工作。当时还没没无名的蒋介石,则擅自脱离日本陆军的高田连队,前往上海加入了上海都督陈其美之下从军。
既然各省已经独立,接下来则必须要建立起取代清朝政府的革命中央政府。武昌的黎元洪提议以各省的军政府为基础单位,建立联邦国家,为了审议此一新国家的构想,邀请独立各省派遣全权委员前往武昌共议。其中云南都督蔡锷反对联邦国家之构想,而主张:「制定国体为民主立宪,建设强而有力的统一政府,结束军政实现全面立宪。」(〈致各都督电〉)
新政体与孙文无关
总而言之,在革命后延续军事政权独裁统治,孙文这样的构想已被全面否定,立宪议会制度之风潮成为主流。若说同盟会内部会产生议论,那想必也只有孙文会大声疾呼,声称眾人不遵循他的「三序构想」,直接进入宪政体制。不过,此时孙文人在国外,并没有办法进行任何反驳。
等到中国最大的都市上海也脱离清朝,各都督代表齐聚于上海,组织「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为了建设新中央政府而进行协议。12月,在武汉举行的联合会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被採决,仿效美国的总统制,决定以临时大总统与一院制的参议院开始实行新政体。这是经过代表机关正式审议而採决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宣布共和体制后的第一号基本法规。隔年诞生的南京临时政府,也是以此法规为依据。(待续)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