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二二八事件,除了既有的「省籍压迫」与「族群衝突」的歷史解释,还有怎样其它的可能?观察者网报导,日本作家本田善彦认为,二二八引起台人对国民党的憎恶,并非直线地导向台独。他说:「当时其实有许多海外和台湾岛内的台湾人,希望和中共联手打倒国民党。」
本田善彦的《台湾人的牵绊》一书中,访谈数位战前受过日本教育的台湾人,他形容这些人在接触到台、日、中「三颗心」的环境中成长,例如,曾担任周恩来日语口译的大陆台联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首任会长林丽韫,1933年生于台中清水,二二八事件时她就读日本神户中华同文学校;1952年高中毕业后,林丽韫决定从日本转赴中国大陆,原因是日本社会对华侨的歧视待遇,以及建设新中国的梦想。
林丽韫表示:「我们这些华侨学生,对毛主席在建国宣言中所说的『中国人民站起来』这句话,打从心底受到感动。我想要参与新中国建设的梦想是不会被浇熄的。」她认为,二二八事件对神户华侨的影响,是转向认同中共的台湾人变多。
另外,1923年生于台南佳里的前中华民国驻日代表的林金茎,二二八事件时,是以公费生身分就读上海復旦大学。林回忆,二二八事件后,有些大陆的台籍生转向认同中共。解放军逼近长江北岸时,很多同学更决定「留在大陆,加入中共继续学业」。林金茎回忆,从二二八事件到1949年,那段时间没听过台独,反而盛传中共「解放台湾」、「做掉国民党」的传闻与期待。
学者引述本田善彦的文章认为,从战后两名分别选择国、共的台湾指标人物的说法,可知二二八事件的意义,绝非仅是岛内的偶发衝突,是在帝国主义下,中华民族面临全球性殖民压迫,反映民族独立、阶级解放的双重愿望缩影。透过这样的视野,方能理解战后台湾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与选择,以理解二二八事件在两岸共同脉络中的记忆。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