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泛民主派在年底的区议会选举大胜,令6月爆发的反修例运动暂获喘息空间,大规模暴力衝突不再发生。但是,事件的涟漪仍在扩散,小规模警民衝突无日无之,如何善后并不容易。
刚刚过去的平安夜不再「平安」,蒙着面的黑衣人闯入多个商场示威捣乱,吓坏不少正在逛街和用餐的民眾,境外游客透过镜头看见这样的场景,当然对香港望之却步。
半年来,访港旅客萎缩4成多。旅游业遭受痛击,黄金地段的商铺租金大幅下调。虽然旅游业占本地GDP份额不大,但连累零售业,影响数10万个职位与家庭收入。
本地GDP增长这几年已经减速,今年遇上中美贸易战和反修例运动双重夹击,港府对今年经济预测下调至负增长,财政司长陈茂波甚至表示政府将入不敷出。展望2020年,就算反修例事件完全平息,香港经济也无法回復以往的高增长,停滞不前可能成为常态。
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香港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于科技业,希望另觅经济增长新引擎。10年后观之,香港在创新科技收效甚微,反而变得更为依赖金融和地产。
2019年的动盪不安程度,是回归以来不曾出现过的。逾半年的反修例运动,造成暴力横行无忌的社会环境,很多守法的香港市民开始视法纪如无物。经数十载的教育与践行,才能打造出奉行法治的社会,但要将其毁掉,却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
港府管治团队居然能撑过这场大考验,令人意外。迄今没有任何一位司局长被撤换,屡传特首之位不保的林郑月娥亦继续执政。因为很多港人看待这场运动的观点,大大迥异于北京的看法。
为稳定香港政局,特首林郑必然会完成这一个任期,于她而言,最艰难的那一段已熬过。社会中下层民心滚烫,如果上层再进行大换血,局势将更趋复杂,不利长治久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香港社会长期以来累积的深层次矛盾,通过反修例事件得到了一个总的发病的机会。其实病发前,病徵已陆陆续续出现,只是港府一再地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寄望以经济增长的方式克服制度面诸多问题,未能防微杜渐,结果陷入今日的管治困局。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过程现正展开。虽然事件最暴力的阶段已过去,但要完全平息,仍须从制度面入手,以强大的执行力贯彻始终。
港人在这场运动中被撕裂成「黄丝」和「蓝丝」两大块。「黄」代表泛民主派;「蓝」,代表支持港府的建制派。
人与事被强行加上「黄」或「蓝」标籤,港人形同身处卡夫卡式的荒谬世界。
「黄丝」抵制,甚至阻挠蓝店的营运,很多商铺和餐厅也因此遭殃;银行、运输工具等也被贴上「黄」「蓝」标籤,出现撤资、拒搭或破坏的行动。
这样的区分,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造成社会内耗,阻扰香港稳定与发展。
骤眼看,港人的「黄」「蓝」式的画分跟台湾的蓝绿之别甚为相似。不同的是,台湾厌恶蓝绿之争的中间选民越来越多,而香港的「黄」「蓝」之争却正方兴未艾。
(作者为香港资深媒体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