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受气候变迁及空气污染等因素影响,养殖渔业面临不小衝击,政府推动绿能政策,渔电共生成为新选择,养殖渔民与能源业者合作,在光电大棚下饲养鱼虾,藉种电收入让传统养殖业转型,也让鱼塭土地有更好的利用,另外南市沿海地区有丰富候鸟生态,也有光电业者在保育团体协助下,规画生态补偿的方式,以降低开发绿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绿能发电在太阳能的部分大致可分为屋顶型及地面型两种,比起屋顶型光电进展顺利,后者却有与民争地、强碰生态热点的疑虑,遭遇不少阻碍;南市北门区渔民黄国良与光电业者合作,计画在七股打造渔电共生养殖示范区,占地57公顷,光电设备包含浮台、立柱及他设计的「防疫型」3种,饲养虱目鱼、白虾、文蛤、乌鱼等,还有龙胆石班、龙虾、九孔等高经济价值鱼种,目前已通过环社检核,最快今年就能动工。

黄国良的虱目鱼养殖场获得欧盟认证,是全台第一张,他开发的渔产周边加工产品,也拿下不少奖项肯定,很多人问他,既然相当稳定,为什么还要投入渔电共生,黄国良表示,是为了替传统养殖渔业升级。

黄国良说,传统养殖就是看天吃饭,近年因为气候及环境变异变得愈发不可控,渔民收入更不固定,渔电共生导入后,光电设备可抗风、雨及寒害,降低天灾造成损害的程度,种电部分无论是租金或卖电所得,能让渔民无后顾之忧,更能专心发展养殖本业。

台盐绿能协助业者在南市沿海地区申请渔电共生专区,4个案子合计约500公顷,加上邻近黑面琵鹭度冬栖地,虽不在生态敏感区内,为求谨慎,台盐绿能在开发前,就进行生态资料搜集及监测,也邀请生态、环境学者与团体参与。

台盐绿能总经理苏坤煌指出,渔电共生的意义在于「养殖为本、种电为辅」,对土地及环境更要有负责任的态度,生产与生态都要兼顾,计画以长期认养方式来营造生态栖地,目前也相中七股顶山聚落一带,正与保育团体寻求合作。

#黄国良 #传统养殖 #光电 #养殖 #渔电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