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立桃医疫情十万火急,两岸疫苗捐助问题也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只是民进党政府迄今观望再三,大陆疫苗输台始终难有进展。两岸关系不佳,台湾不愿向北京「求援」或可理解,但人命关天,政治不该成为「防疫」破口,官方沟通难行之际,其实也可考虑由两岸红十字会「代打」,商谈陆制疫苗输台事宜,更重要的是还可累积互信,作为疫后两岸关系「重开机」的善意资本。
两岸疫苗认证、能否引进陆制疫苗等议题,过去1年来就一直是两岸各界热议话题,虽然在疫苗研发与购买进度两岸互有进展,但始终处于「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窘境。
不讳言,之前台湾疫情控制得当,引进陆制疫苗似乎没有绝对迫切性,而蔡政府也经常使用「陆制疫苗效力存疑」等说词来迴避外界质疑声浪;但桃医疫情持续延烧,点燃了民眾对台湾购买疫苗存量足够与否的关切之余,也让是否要引进陆制疫苗解燃眉之急的问题再无闪躲空间。
对比大陆疫苗预定输出17国,约5亿剂的庞大数量,国药与科兴2大药厂更喊出今年中要达到10亿剂的产量,台湾官方「无动于衷」的态度,很难不让人联想与两岸关系不佳有关。大陆此刻可能有意愿疫苗输台,但两岸氛围低迷也是不争事实,蔡政府「难以启齿」一定程度上也情有可原。
有句话说得好,「路是人走出来的」,既然两岸官方洽谈引进疫苗现阶段有一定难度,何不尝试拐个弯,藉由两岸红十字会搭桥沟通,出面来协商此事,此举既迴避两岸政治上的难处,又可务实地解决台湾民眾需要疫苗孔急的处境。
两岸红十字会协商两岸民间事务并非新鲜事,早有前例可循。早在1990年9月,在两岸官方尚未建立正式沟通管道,为解决大陆偷渡客遣返问题,两岸红十字会就曾衔命签署《金门协议》,也意外开启两岸分治后的破冰復谈契机。
当时负责签署协议的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会长陈长文,曾用「这是人道超越政治藩篱的价值体现」来为《金门协议》下注脚。而这句话或许也适合用来鼓励两岸官方再次发挥智慧,思考由两岸红十字会代为出面商谈陆制疫苗输台事宜的可行性。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