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茶》作者曾龄仪与「沙茶」结缘,系因博士论文研究日本时期到潮州汕头经商的台湾人,偶然发现高雄盐埕区有好几间餐厅招牌写着『广东汕头』的沙茶牛肉炉……
「沙茶牛肉」是台湾餐桌上常见的菜色,沙茶更是吃火锅会用的佐料,看似是台湾味的代表,其实源自东南亚的「沙嗲」,再从潮汕地区传入台湾,逐渐成为大家熟悉的酱料,沙茶不只诉说潮汕移民的创业故事,更成为台湾人开始接受「吃牛肉」的关键。
沙嗲就是沙茶的爹
走入香味四溢的台北东区沙茶火锅店「老西门」,《沙茶》作者曾龄仪和店老板吴振豪,跟读者一边大吃火锅,一边分享沙茶的前世今生。吴振豪跟读者分享秘方,「沙茶放葱蒜以后加白醋,不要加酱油。加白醋才会反甜。」曾龄仪笑说:「做食物研究,真的是作者开心,读者也开心。」
曾龄仪回忆自己与「沙茶」如何结缘,「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日本时期到潮州汕头经商的台湾人。某日和先生回他的故乡高雄盐埕区,突然注意到,走没几步路,就有三四间餐厅招牌写着『广东汕头』的沙茶牛肉炉。我忍不住疑惑,沙茶牛肉跟广东汕头,到底有什么关系?」
于是曾龄仪发挥自己史学研究的专长,发现19世纪时,许多广东省的潮州汕头人,移民到东南亚经商、工作,接触到东南亚的「沙嗲」,「东南亚气候湿热,所以食物中加香料,让人流汗。他们将鸡肉或牛肉串之后,就会沾沙嗲来吃。」
这些潮汕移民后来回到广东后,也将沙嗲带回,加以改良,除了去掉辣味、调整花生酱的比例,也加入潮汕地区盛产的海产如虾米、扁鱼,再加入茴香等中药材配方,逐渐演变成现在熟悉的「沙茶」。后来国民政府来台,潮州汕头人来到台湾,又将沙茶带来,有人开店做沙茶麵、沙茶火锅生意,又衍生出沙茶罐头,沙茶的滋味才逐渐为台湾人熟知。曾龄仪笑说:「沙嗲,就是沙茶的爹。」
家家都有独门配方
沙茶的普及,让原本不吃牛肉的台湾人,开始品嚐牛肉的滋味。曾龄仪表示,台湾原本其实没有牛,先是荷兰人从印尼将黄牛引进台湾,清领时期粤汉人又带来水牛,成为发展农耕的重要助力,清廷也禁止人民屠牛,因此早期台湾人不吃牛肉。
曾龄仪表示,不吃牛的情形,直到台湾经歷工业化、都市化,农耕机具的发展,农业不再只仰赖牛只,加上沙茶火锅的普及,以及沙茶罐头如「牛头牌」、「赤牛牌」在1960、1970年代随着电视广告普及大受欢迎,「老一辈可能还是不吃牛,但后代子孙到都市发展,大家都吃沙茶、配牛肉,久而久之也就跟着吃了。」
吴振豪表示,他的祖父吴元胜来自潮州汕头,来台后,1951年在台北西门町经营「清香」沙茶火锅,是西门町一代最早开业的沙茶火锅店,吴振豪的父亲吴藩侠则开了「元香」沙茶火锅,过世后传到第三代,「有几年台湾流行麻辣火锅、小火锅,沙茶火锅的滋味却被遗忘了,直到近年才又随着復古风潮流行回来。」
一家三代都经营沙茶火锅店,吴振豪认为,如今多数人想到沙茶,只会想到沙茶罐头的滋味,有点可惜,「其实每一家来自潮汕的沙茶火锅店,都有自己独门的沙茶配方。」不过有趣的是,虽然沙茶来自潮汕,吴振豪表示,有许多客人告诉他,如今的大陆潮汕地区,已经不见沙茶火锅店或沙茶料理的餐厅。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