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替人伸张正义的包青天,死后的遗骨竟一度遭到挖开,差点挫骨扬灰,这样的委屈,谁来替他喊冤?台北曲艺团作品《再见包青天》,结合京剧、评书、相书和音乐,解析不为人知的包公。
团长叶怡均表示,她在2015年到大陆安徽省合肥市演出,参观包公祠,偶然看见一本谈论包公故事的纪实文学作品《包公遗骨记》,谈论1973年包公墓如何被迫迁移,以及在包公墓里找到的包氏族谱,「作者揭开包公坟墓被迫迁移的黑幕,这样的信念让我很感动,希望能和观眾们分享。」
叶怡均表示,越探究包公故事越觉得有趣,「我们试着还原包公人性化的一面,他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人生,身旁的婢女也曾为他生子,这些都是观眾较少了解的面向。」
然而,相较于大眾熟悉的相声表演,评书表演有什么不同?叶怡均表示,「评书可以让人哭,但相声目的是要让人笑;评书为观眾说一个故事,有评论、有观点,相声的要点在于娱乐,不一定要讲道理。」
叶怡均观察,两岸目前都在尝试寻找说唱艺术的可能性,她的评书表演方式,结合了北方一人表演的评书以及南方加上演奏的评弹,这次在舞台上也和音乐家张士能合作,一人说、一人弹,同时还有京剧演员吴思伟和相声演员黄逸豪加入演出。
张士能表示,音乐穿插在剧情里,有如角色的一部分,他会演奏大提琴、琵琶等乐器,以一人乐队方式,搭配剧情演出。演出将于4月10日至11日在台湾戏曲中心小表演厅登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