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无雨,台中市绿竹及桂竹因水分供给不足,原本青绿竹丛纷纷黄化乾枯,导致发笋期出笋不佳,农民等不到春笋破土,只能无奈望天大嘆「没有雨后就没有春笋」。台中市政府农业局坦言,竹笋难抗旱,但是否因旱灾减产,目前难以从外观判断,影响程度尚难预估。

潭子区新田、聚兴浅山盛产绿竹笋,种植面积约160公顷,因碰上乾旱,竹丛不如往年青绿,竹叶纷纷黄化,新枝也有乾枯情形。当地笋农林廷基表示,竹子喜温暖潮溼,缺水可能影响绿竹笋的细致口感,估计会减产3、4成,往年每台斤150元上下,今年可能200元还不见得买得到。

潭子区农会总干事林淑茵表示,土壤溼润有利竹笋增产,以往缺水时期,农民可取用地下水或溪水为竹林补充水分,但今年入春以来乾旱太久,不仅没有雨水滋润,地下水降低、溪流乾涸,缺乏水源须以人工补充,导致萌芽状况不佳,就算能採收,竹笋个头也不会大。

青农黄晓橙在和平区达观部落种植1甲地的桂竹,往年3月底到5月初的发笋期,1天可採2、300台斤,平均长度20、30公分。他说,今年春雨不下,竹林表土偏乾,由于笋芽缺乏雨水滋润,只长出2、3公分,因营养不良,形同「报销笋」,整体出笋情况不佳,至今仍无笋可採。

农业局作物生产科长林春良表示,竹笋是否因旱灾减产,目前难以从外观判断,也未接获区公所通报;已函请各区公所加强查报,如有灾情,将依程序会同相关单位勘灾,损害程度若达20%,则报请农委会公告办理现金救助,同时启动台中市农业灾害復建补助,补助清园药剂及有机质肥料,协助农民尽速復耕。

#农民 #竹笋 #竹丛 #外观 #乾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