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本被认为是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防疫优等生,然在5月初经过华航机师染疫、诺富特饭店、万华阿公店等一系列的传染后,疫情迅速扩散至台北市、新北市,进而蔓延至其他各县市,全台迅速升为三级警戒,染疫死亡人数攀升,疫情一发难以收拾。人们身处缺水、缺电、缺疫苗的生活环境,停班、停课严重影响日常作息,造成人心不安之情绪高涨;甚至「用脚投票」赴美打疫苗者,也是大有人在。
台湾在防疫、抗疫上的表现,有如「龟兔赛跑」。疫情发生初期,口罩国家队表现出色;而后的发展,台湾却显得有些松懈与自满,也造成在疫苗研发与取得上,居于严重落后地位。原先引以为傲的「超前部署」,几乎沦为笑柄。然而,为了争取抗疫时效,降低伤亡、拯救生命,无论是国内研发或国外制造,当应双管齐下,及时取得足够、有效的疫苗,让台湾2,350余万人免于疫病侵袭的恐惧,才是上上之策。依据专业机构对英、美、以色列等国打疫苗的报导可知,疫苗接种率高于一定程度,确诊案件将大幅降低,呈现明显的反向变动关系,死亡率更经实证会逐步改善而大幅降低。因此,取得与施打疫苗,绝对是政府与人民当务之急。
抗疫视同作战,应该要有周详的计画、策略、行动方案与步骤,随疫情变化而与时俱进、动态调整,以期降低疫情失控的风险。令人惋惜的是,台湾这一年半以来,在国外疫情严重时,似乎缺乏同理心与危机感,未能安排周详的应变计画,让时间平白流失,错失提前部署良机,尤其在疫苗的取得上,呈现束手无策、仰人鼻息的窘境。由于生命与时间赛跑,哪能经得起如此拖延,难怪最近各方怨言四起,对执政者不满声浪渐高。
政府发展本国生技新药产业是既定的政策,应该让其水到渠成,切勿揠苗助长,否则极可能付出昂贵的社会成本。政府若欲奖励生技新药产业发展,应依法透过正规的融资、保险、补助、租税优惠等方面来协助,而非在此时此刻以优先採购国产疫苗之方式助其发展。由于政府在疫苗取得上瞻前顾后、不够积极,痴痴等待国产疫苗,却使得政府在国外疫苗取得上,呈现严重的「落后部署」现象,「政府失灵」窘象毕现。
抗疫与纾困为政府当前两项重大任务,彼此间具有密切关系;且在当前情势下,取得疫苗更是首要工作。前已论及疫苗取得牛步化,至于纾困却显得过于剑及履及,两者呈现不协调的局面。其实,在疫情趋于严重、衝击民生与经济之前,政府就应该「超前部署」检视现行预算,以「移缓济急」的方式,纾解对经济及社会的衝击;经费实在不够,无力支应大规模的振兴经济、拯救失业、救济穷人之计画时,再以特别预算举债筹措财源,才是较负责任的态度。然而,政府似乎没有经过这些努力,就一味以举债方式大笔融通,坐视财政急遽恶化,不无令人疑虑之处。
面对疫情之遽变,立法院紧急通过《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防治及纾困振兴特别条例》的修正,将经费上限由原先6,300亿元,扩增至8,400亿元,让原可用的2,100余额,倍增至4,200亿;因此透过纾困4.0特别预算,先行动支2,600亿元纾困金,让730万人次受惠,纾解失业与倒闭者的生存与生计问题。此种安定人心的作法,看似理所当然,却也有令人质疑之处。若经各方努力取得疫苗,此刻就不须花上数十倍的经费大量举债纾困;如今因官僚决策缺乏效率、政治因素扭曲疫苗决策,无法即时取得疫苗,救生民于水火,不但造成人民健康与生命价值上的巨大损失,也大幅提高财政负担。
其实,打疫苗是控制疫情的最有效办法,也是人民引颈企盼的核心关键。全体国民公费打疫苗,总共只需约300亿元,就能保住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成本,也就不需花上2,600亿元的代价来大肆纾困。
回顾政府近来的财政作为,每每遇到天灾、疫情之特殊时刻,总是以特别法伴随特别预算举债融通,已经成为常态。政府举债纾困,救经济、顾民生,在当下人民对政府举债融通的容忍度较高时,看似合于情理;然而难免因此流于行政部门藉机大撒钱,立委诸公为了讨好特定选民,却怠于替人民看紧荷包之讥!
又届全民缴税的季节,如何让纳税人在缴税后感到「物有所值」的问题,值得政府深思。否则,只会把纳税人的钱拿来纾困重分配,不思积极解决疫苗的难题,最终恐怕还是难逃人民选票的审判吧!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