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逐步撤离中亚之际,中国选择积极「西进」,希望填补美国所遗留的战略真空,但对北京来说,除了大打「一带一路」经济牌外,在政治层面上似乎又很难跳脱自身所一贯主张的「中亚自主」的外交路线,能否真正取代美国,主导中亚局势,仍有待时间论证。
美国总统拜登一声令下,美军即将在今年8月全面撤出阿富汗,这也标志美国在中亚影响力将进一步削弱。而过往中美外交角力上,北京向来秉持「敌驻我扰、敌退我追」作风,与此同时西进布局中亚,扩大中国在中亚的话语权。
前进中亚对北京当然有其益处。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中亚堪称是欧亚大陆的连结桥梁,尤其是在疫后经济急需重振之时,北京若打算在国际舞台重新竖起「一带一路」倡议的大旗,必然绕不开中亚各国。而外交政治上,在拜登政府亟欲塑造「天下围中」氛围下,趁美方势力削减,此时经略中亚,更有寻求「破口」意味。
其次,从治疆、反恐国安角度来说,中国更没有放弃经营中亚理由。大陆曾多次在上合组织成员国相关会议上疾呼,打击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从王毅这次出访中东亚,期间会见阿富汗外长或是叙利亚外长时,在阐述中方立场都同时,都不忘提及要防范跟打击恐怖势力可见一般。
但不讳言,眼下大陆的西进之路,仍有不少隐忧。过往北京在批评美国过分以政治、军作法事插手中亚事务时,经常搬出的外交教条就是,尊重中亚各国的自主发展,尊重中亚自治,即「中亚所有、中亚主导」,更不忘提及中方从不干涉中亚内政等类似说词。
上述论点用来指责美国可谓「恰如其分」,但或许也可能成为中国经略中亚的先天门槛,继而可能导致中国在中亚的角色相对彆扭。王毅此次出访期间会见阿富汗外长时,受限于不干涉内政先决条件,北京期盼寻求政治解决阿富汗僵局,能扮演的政治角色,至多是摆出东道主姿态,邀请阿富汗各方势力至中国谈判,但这样「隔靴搔痒」做法,长远来看,对扩大中国在中亚影响力帮助可能有限。
某个程度上来说,上述的外交门槛也可能成为中国进一步抢占国际话语权的困局,至少从现况来看,中国对中亚着力最深的还是一带一路的「经济牌」,在政治作为上仍显得「力不从心」。换言之,中国如何真正填补美方所遗留的「战略真空」,恐怕也端视自身未来如何解套上述难点。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