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已公布《碳边境调整机制》将对出口至欧盟高碳排的商品课徵关税,国内企业面临极大的挑战。环保署长张子敬表示,台湾正考虑徵收碳费,并将碳费视为「经济工具」而非「财政工具」,即透过专款专用、分阶段徵收等方式,达到企业减碳与转型的目的。另评估比照「投资抵减」精神,企业提出减碳计画并依此投资,抵减碳费的可行性。

碳税衝击产业发展

张子敬昨日参加三三会7月例会,以《面对气候变迁,台湾的挑战与机会》为题进行演讲,谈及面对碳净零排放趋势、国际课徵碳边境税、碳关税,企业如何因应?以及环保署研拟徵收「碳费」来协助企业等议题。

张子敬表示,过去研究碳订价时,讨论过碳税及碳交易等制度,对民生经济与产业发展有极大影响,目前政府倾向徵收碳费。

碳费用于经济提升

张子敬说,碳费将被视为「经济工具」而非「财政工具」,所以重点不在于徵收多少,而是藉由所收的经费用于经济提升与转型,鼓励企业减少排碳量。环保署所思考的是,各国纷课碳边境税,如果国内不徵收,就变成为国外徵收。

外界关心碳费收费的方式?张子敬表示,碳费若是为经济工具,会以「专款专用」、「有效分阶段执行」为原则,例如由政府订立效能标准,给予效能标准较好的企业补贴,对效能标准较差的企业多徵收费用。他也提到,若採取补贴或减免企业碳费,恐会遇到贸易问题,需进一步细致考量。此外,有部分企业提出类似「投资抵减」概念,透过企业提出减碳投资计画,以减碳投资抵减碳费,也符合碳费徵收,专用于减碳工作的精神;反之若不做减碳计画就要多徵收碳费。

费率方面,环保署进行多方面考量。张子敬指出,目前初步考虑,商品如是国内销售与外销到国外徵收差别费率,并藉由外贸谈判,让厂商可证明在国内已经付出碳成本,让资源留在国内,帮助国内产业转型。

#碳费 #张子敬 #企业 #工具 #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