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国总统拜登就任以来,以全面反中为核心的「拜登主义」使处于谷底的美中关系更形恶化,而美国副国务卿雪蔓近日访问大陆则象徵了双方的务实与弹性:接触与竞争并不相互排斥,建立畅通的高阶沟通管道,防止激烈竞争失控成为衝突。虽然美中结构性问题短期内难以化解,但10月两国领导人的「拜习会」似乎露出一线曙光,未来3个月将是双方中长期关系的决定性时刻。
雪蔓的天津之行是为了延续3月美中阿拉斯加的战略对话,但光是行程安排就一波三折,中共以下驷对上驷,由排名第五的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出面会谈,美方决定取消访问,眼看即将破局,中方最后同意外交部长王毅与雪蔓另行会面,才使会议得以进行。而美方在会后的声明只提及王毅及「其他官员」,根本不视谢锋为对手,报了一箭之仇。这些毫不掩饰的外交操作就是当前美中关系缺乏互信、甚至怀有敌意的缩影。
至于会谈本身,双方都是有备而来,脱离不了一贯的激烈言词与姿态,各自累积政治声量,争取最大话语权,并将所有责任甩锅给对方。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就如何有效管治分歧,防止美中关系失控画出三条底线:美国不得挑战、诋毁甚至试图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美国不得试图阻扰甚至打断中国的发展进程;美国不得侵犯中国国家主权,更不能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前两条直接迎战拜登的美中战略竞争,也是「民主对专制」的制度之争,最后一条则是重申对台湾等问题的一贯坚定立场。
王毅强调,台湾问题是重中之重,如果台独胆敢挑衅,中国有权利採取任何需要的手段予以制止,奉劝美方必须恪守承诺,务必慎重行事。美国国务院会后声明指出,雪蔓对北京在香港及新疆的迫害人权,在台湾海峡、网路空间及东海、南海的行为,也表达了关切。
如从双方就长久以来的争议各自表述,毫不退让来看,雪蔓的访问确有「相见不如不见」之感,但这次会议重点并非在谈判,而是证明维持沟通管道的重要性,以及讨论如何设定负责管理美中关系的条件,也就是美国官员所强调的设立「护栏」及「界线」。
在完成包括与俄罗斯总统普丁会面的外交部署后,利用10月G20峰会场域进行「拜习会」是拜登整体战略设计的「最后一片拼图」,而大陆方面也有意推动涉及世局发展、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峰会。双方也体认到,如副国务卿级的会谈都砸锅,后续国务卿或国家安全顾问层级的会面更将难以为继,等同提早宣告10月「拜习会」胎死腹中,因此,本来雪蔓访中的重要性骤增。
中美显然有意继续接触互动,如能适时调整「零和博弈」、「制度之争只有一个赢家」的心态,后势仍大有可为。但台湾议题已成为「拜习会」或美中战略竞争下的「先决条件」之一,台湾自己命运的主导权正加速流失中。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