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的发展,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宣布,从7月13日起,全国第三级警戒延到26日,但适度松绑;并从7月27日到8月9日降为第二级警戒,并延长到8月23日。由于涉及民生经济、社会运作的「微解封」,以及指挥中心第二级警戒措施的繁复规定,相关松绑和防疫指引的层面广泛,各县市政府自力救济,因地制宜,各有不同,从而引发百工百业和社会大眾的不少民怨。

全民防疫要成功,政府仍需努力,其中「政治」、「防疫」、「民生」,三个方面都要面对。政治方面,「微解封」和第二级警戒的乱象,地方行政首长不买单,并没有政党的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一旦在县市辖区出现破口,「中央适度松绑/降级,地方执行承担责任」的政治格局,以及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并不会有党派的区别。所幸的是,陆陆续续送达、日本和美国政府捐赠的疫苗,暂时让各县市首长得以致力于施打疫苗,因应各县市自己的现况,针对高危险族群和优先的各类别民眾,接种施打疫苗,以提高覆盖率,达成群体免疫的目标。

而在防疫方面,大家都要学习,如何「与病毒共存,防疫常态化」的生活。而兼顾民生经济、社会运作、以及疫情防治,指挥中心、县市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普罗大眾,还需要时间上的磨合。

从2020年迄今的一年半,疫情形势的转变,始于5月中旬的第三级防疫警戒之施行。再加上Delta病毒在6月的侵袭全球各地,使得疫情更难以控制。另外有数百个疑似施打疫苗后而死亡的案例,所引发舆情的质疑,直接影响民眾对于特定疫苗的接受程度。

在民生方面,「给人民一口饭吃」,才是防疫成功的前提。从5月中旬到8月上旬,无论是微解封或警戒降级,最重要的考量,终究还是民生经济,而这也是行政院提出「振兴五倍券,不排富普发」的原因。正由于人民的生活无以为继,其所带来的除了社会动盪不安,还有更长久的政治情势之发展,而这是中央与地方行政首长所无法承受之重。也因此,地方政府无不各显神通,保境安民。

现在则又要面对猛爆式的周边国家疫情,因为疫苗供应的不足,台湾社会的全民心理也很焦虑不安。6月和7月疫情延烧,从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再到南韩和日本,无一幸免。原因就在于,Delta病毒的传播更快速、甚至更致命,加上疫苗施打覆盖率不够高,防堵于境外的防疫策略,必须要充分的疫苗做为防疫的后盾。

5月迄今的防疫,台湾社会虽然再次守住防线,没有让疫情持续延烧。但是,时空环境为之改变,变种病毒株不断的进化,政府的因应对策,就不能墨守成规,而必须积极进取。政府的防疫警戒不够明快于先,「微解封」与第二级防疫警戒,形成「中央的决策,地方要负责」于后,而疫苗在国际市场上的抢购、还有国产疫苗的认证取得紧急授权,都引起中央与地方、政党和政党之间的龃龉不快,更引起社会大眾的质疑与忧心。

此时的乱象,或许只是一时的。然而要想亡羊补牢,在可见的未来,政府还有三大首要之务,必须严阵以待。首先,除了赓续进行「振兴五倍券」的发放,更要严肃面对各种国家考试、以及9月各级学校开学后的防疫工作。从7月底开始,延期举办的各种考试陆续上场,除了已经结束的「大学指定科目考试」,各种「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像是:医师、牙医师、兽医师、药师…等等,以及同样也延期的高考三级考试和普通考试,乃至于其他政府不同部会的种种考试,将考验在各县市都有考场的防疫工作。

其次,要提高民眾疫苗施打的能量,就必须重振民眾对于政府的信心。当务之急,在民主政治的层面上,要给人民拥有选择自己施打疫苗的权利!而目前一般认知:「年底前,无法所有人都完成疫苗接种」,是一个很不幸、并很可能发生的现实。因此,中央政府既要说服一般大眾,优先顺序和预定接种人数,为什么在与时俱进的当下,一直变动不居。而地方政府则要做好疫苗施打的前置作业,展现体恤民意、「人命关天」的举措。

最后,政府应该「摒弃刚好、够用就好」的思维,强力争取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各种疫苗。由于鸿海永龄基金会和台积电共同捐赠的1000万剂疫苗,要9月之后才会陆续运送来台,而此期间,应该还会有慈济基金会500剂疫苗的加入。然而,足够的疫苗数量,并不代表抗疫成功;更何况,连打过疫苗的民眾,都可能再被Delta病毒感染。

连同政府已经施打、未来美国日本持续捐赠的在内,疫苗供应无虞之前,政府必须汲取年来的经验教训,「为最坏的状况,做最好的准备」,规划出能够被接受的接种优先顺序,以及更安全、有益于提高接种率的流畅动线。汲取教训,统筹谋划,力挽狂澜,是奥运激情后,政府无可推诿的重责大任!

#政治 #疫苗 #地方 #考试 #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