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攀至13年以来新高的5.4%后,各界难免质疑联准会不断强调当前通膨高涨只是暂时性现象的观点,有无预测失准的可能。毕竟,即便是金融海啸后的景气復甦初期,物价上扬速度也未如此快速。8月美国银行(BofA)的大型基金经理人调查报告即显示,通膨加剧与联准会错误地提早减码分居最大尾部风险第一、二位,远超越新冠疫情。
联准会之所以认为当前通膨加速是短期现象,主要是其研判这波物价上扬乃是需求骤升与生产供给瓶颈,以及去年偏低的物价比较基期两项因素所致。就前者来说,联准会认为本波景气復甦初期因需求快速回温,短期内在生产面无法应付需求增长下,产能瓶颈导致供给短缺,进而使物价上涨率出现暂时性加速;就后者来看,随着今年底生产量能扩张的脚步将有望逐渐跟上需求,加上低基期因素消散,今年第三季后物价的涨幅将逐渐收敛,通膨率也会逐渐回归到接近长期均速的水准。于是,即使美国通膨率显着走扬,联准会在7月会期仍决定维持购债规模与利率不变。至于偏好宽松货币环境的金融市场,此次也对联准会的说法埋单,这从美国10年期公债殖利率自今年3月底1.7404%的高点,一路下滑至8月17日的1.2680%,而透过美国抗通膨债券殖利率所还原出的未来10年长期通膨预期,也同样从5月时2.54%的高点,滑落至8月17日的2.33%,可见一斑。
但吊诡的是,既然金融市场与联准会一致认为通膨率将回落,为何又担心通膨将是年底面临的最大尾部风险?原因就在于双方对年底通膨率会否如预期般显着回落,都没有太大把握。7月15日联准会主席鲍尔赴国会听证时便承认,当前通膨率是远远而非稍微超过2%的政策目标,金融市场因而担心若联准会预测失准,则高涨的通膨率可能迫使联准会提前升息与减码购债。
那么何种因素可能让联准会的预测失灵?部分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通膨率的上扬非完全由需求增强所带动,厂商缺乏扩产能力恐怕才是主因。由于去年疫情停工造成大量劳动力流失,尤其是富有经验的技术性劳工,加上部分年长劳工提前退休,以致于在今年景气进入復甦阶段后,缺工问题便相应浮现。同时,防疫带来的额外生产成本,也让许多中小型企业缩减营业规模或歇业。今年4月联准会的研究报告亦指出,依产业类别来看,本次疫情爆发后,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倒闭比率虽与金融海啸时相同,但服务业等劳力密集型产业却是金融海啸时期的2至3倍。这些倒闭企业所造成的供给缺口,绝非短期可缓解。
再者,联准会亚特兰大分行所做的僵固性物价通膨率(sticky price inflation)显示,具有僵固性质的商品与服务价格,在今年出现加速上扬。鑑于僵固性物价不易因短期景气起伏而波动的特性,一旦这类财货与服务价格加速上涨,便意味着长期通膨的均速有所提升。不仅如此,联准会克里夫兰分行所编的切尾均值(trimmed-mean)通膨率亦呈现类似结论,反映出当前的通膨并非由少数财货服务价格剧烈上涨所带动,而是所有财货服务价格都有加速上涨的趋势。这些统计数据都显示长期通膨率确有加速迹象,且是过去几次景气復甦初期所不曾出现的情形。
然而,联准会目前的立场是等待并观察(wait and see),也就是至少还要观察六个月才有较大把握做出正确决定,但当前物价已来到高点,若放任物价继续走高,即便六个月后联准会依照数据,作出应提前升息或减码购债的判断,货币政策的迟滞特性也恐让政策效果减弱,甚至产生反效果。另一方面,假如当前通膨确实是供给缩减造成的停滞性通膨,联准会贸然升息试图平抑通膨,则高涨的借贷成本将让生产活动更加萎缩,反而会进一步推高通膨。
以金融海啸爆发前欧元区的经验为例,2006年起原油价格高涨,让欧元区通膨率上扬,欧洲央行遂于2007年起决定加速升息,并于2008年调升利率至3.25%的高点。结果,生产活动的减缓让经济成长率下滑,从2006年的0.75%下滑至2007年的0.52%,2008年上半年更仅剩0.1%,物价年增率却反倒一路攀升至2008年初4.1%的高点。爰引欧洲央行的经验来看,目前联准会认为年底通膨率回落,故选择暂时按兵不动的作法实有过度自信之风险。一旦预测失准,后续急就章的升息与减码购债,恐对经济造成莫大的负面衝击。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金融市场接受联准会看法的情况下,倘若年底物价膨胀率维持高点或持续上扬,那么伴随联准会匆忙地调整政策方向,金融市场势必也将在慌乱中修正错误。难怪从基金经理人的角度来看,一味笃信年底通膨终将回落的联准会与金融市场,绝对是今年下半年最大的尾部风险。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