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大龙峒保安宫每年在保生大帝圣诞前1天举行遶境踩街,队伍傍晚回到庙埕,紧接着「放火狮」把遶境推到高潮,此外还有极具特色的三献礼祭典、家姓戏及艺阵表演,发展为「保生文化祭」,如今成为地方重大庆典活动,庙方提报庆典为无形文化资产,台北市文资委员24日审议后同意登录。

保安宫遶境在农历3月14日保生大帝圣诞前1天,先在庙埕举行民俗竞技,下午由报马仔、土地公、头旗车开道,接着各寺庙轩社、力士会、艺阵等鱼贯入庙,队伍从本宫正门出发经过大龙峒、大稻埕地区,通常要到傍晚才回到庙埕放火狮。

农历3月15日保生大帝圣诞日,保安宫以三献古礼进行祭典,典礼由击鼓三通到迎神、唱保生大帝灵应讚,上香、初献献金帛、献爵,恭读祝文然后亚献至终献,送神、望燎结束整个典礼,场面庄严肃穆。

保安宫董事长廖武治3月向北市文化局提报「财团法人大龙峒保安宫保生大帝圣诞庆典」为无形文化资产。昨由文资会审议,廖武治指出,大龙峒保安宫保生大帝圣诞庆典举办多年,每年都有不同看头,甚至影响台湾庙会活动,高雄左营万年季也参考保安宫推出「迓火狮」祈福,艺阵表演还引起国际注意,这些活动有必要保存并传承下去。

文资委员认为,庆典包含遶境、三献、过火传统可追溯至日据时期,放火狮与家姓戏在1994年復甦延续办理,反映信徒社群的凝聚力,遶境使用的神兽神舆车在全国祭典更是少见,深具在地特色,最后出席委员12人全数同意登录为无形文化资产。

#无形文化资产 #艺阵 #庆典 #大龙峒保安宫 #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