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出售案陷入胶着,除因有能耐吃得下花旗的没几家,更尷尬的是少了这块招牌,花旗最傲人的财富管理及信用卡业务,可能面临高资产客户流失及市占急速萎缩,花高价标下花旗消金的结果,可能只是个空壳子。

先谈含金量最高的财富管理业务,不管是客户衝着花旗的招牌,或是花旗靠这块招牌,以及遍及全球的布局,招揽到高资产客户,只能证明一点,这些客户是跟着花旗跑的,若今天没了花旗招牌,他们还会留吗?

喜欢外银系统的,可能转投渣打、匯丰,但最大的可能是,这些高资产客户早就全球布局,大可跟着花旗脚步,把钱移转至香港、新加坡,继续与花旗往来,无论如何,这些贵客绝不会因为出售案,认命地转投国银。

国银不是不想留住这些客户,是碍于全球服务网路就没花旗强,所以留不住。曾经有国银主管估计,花旗就算卖掉,能流到国银手中的贵客不超过3成,若真的比重这么低,真的能做买了花旗、就一夕暴衝的美梦吗?

信用卡同样如此。在国银夹杀下,花旗近年信用卡规模不若过往风光,看品牌用信用卡的或许有,但看「牛肉」的更多,若其他银行能端出更好优惠,不用买花旗消金,照常可以吸拢花旗卡友跳槽,成本相对低。

意思就是说,即便买了花旗消金,也不代表能全数收进花旗卡友,这就更不用提,在台湾每人有多张卡片的现实下,花旗卡友极高机率是中国信托,甚至国泰世华卡友,如果重迭率这么高,买花旗信用卡也等于没买。

对所有国银都一样,眼红的是花旗在消金的高获利与高市占率,但猜不透有多少成分是来自花旗这块百年招牌,没了招牌,花600亿元买来的「福袋」,很可能只剩3分之1价值,这损失没人敢担,出价风险尽在不言中。

#出售案 #花旗消金 #花旗卡友 #消金 #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