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南光投稿台湾银行家杂志,指出近年在极度宽松货币环境下,多数央行修改货币政策架构,提高对通膨的容忍度,已削弱央行抗通膨的公信力,恐动摇民眾长期以来稳定的通膨预期定锚。
陈南光的投稿命题「消失的通膨」,刊登在9月出刊的台湾银行家杂志,但他在文章中也特别强调,该文「谨代表个人意见,与服务单位无关」。
陈南光指出,抑制通膨的长期结构性因素已然松动,但是全世界同时面临的新情势中,有五大现象可能会触发通膨大幅上扬,包括去全球化与供应链重组;人口老化与劳动力短缺;政府债务货币化;通膨与通膨预期逐步升温;央行抗通膨公信力消失中。这五大现象,台湾也身在其中,不仅躲不开、更需要积极因应。
「当产出与通膨之间的抵换关系已经减弱,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是什么?」这是陈南光提出许多问题之一。他指出,由于通膨率对于失业率变动的敏感度下降,当政府採取扩张型货币或财政政策推升总需求,增加产出以降低失业率时,不必付出太高通膨率上升的代价,这听来似乎是好消息,但过去的资料(尤其是日本以及欧元区)显示,当一个经济社会长期处在低通膨的情况下,通常是经济体质虚弱的现象,而且会有相当高的机率落入通货紧缩,即低于期望水准的通膨会导致人们往下修正通膨预期,进而带动实际通膨率进一步下滑。
他进而指出,低通膨与通膨预期之间的动态循环一旦出现,就不易逆转。而且预期通膨下修会直接带动名目利率水准降低,这将会压缩央行进一步降息以支持经济復甦的空间,削弱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能力。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