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旗下《中国消费者报》10日报导,今年大陆房企到期债务将达1兆2822亿元(人民币,下同,约合新台币5兆6417亿元)达到偿债高峰,违约规模191.92亿元,居各行业首位,近半年来更有12家房企债券违约,房企寒冬将至。不过,大陆分析师认为,从预售资金监管到限价令,在精准、深化调控房市下,大陆房地产行业出现的市场分化日益加剧、强者恒强等巨变,也有利于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穿透式监管 借新偿旧难

报导称,大陆2020年8月颁布实施的「三道红线」,要求房企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此后,针对房企融资的监管愈加严厉,一系列穿透式监管手段,让房企融资管道大大收缩。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这意味着靠加杠杆不断扩大规模的房企,开始被限制,融资越来越难。

贝壳研究院统计,今年前7个月,房地产行业债券融资规模持续下滑至6428亿元左右,较2020年同期下降13%,增速为2018年以来最低点。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说,今年房企到期债务规模达1兆2822亿元,将成为2019-2023年之间的偿债高峰。

巨额债务压顶 违约大增

报导称,严峻形势意味房企以往「借新偿旧」的融资套路,很难维持下去。面对今年房企偿债高峰,一方面是严格监管收缩融资,另一方面是大规模债务压顶,房企在资金端压力可想而知。

贝壳研究院统计,今年房地产行业债券违约比过去两年明显增加。仅6个月已违约的房企就有12家。据Wind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企业信用债违约规模已达985.73亿元,其中,房地产行业违约规模为191.92亿元,居于首位。

房企分化加剧 强者恒强

潘浩直言,「三道红线」加剧房企分化,这一变化于头尾两端房企并无大碍,但对中型房企却意味着艰难的调整。一方面,透过出售项目或寻求股权合作等方式来稳定资金链、盘活现金流、降负债,谋求出路;另一方面,藉由战略收购併,承接更多优质土地资源,扩充自身土地储备。行业分化加剧,推动强者恒强,也可进一步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大陆 #行业 #强者恒强 #融资 #房地产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