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小灯泡」惨死街头,立委王婉谕当时在镜头下止不住的泪水,震撼社会,蔡英文总统前往探视,承诺强化社会安全网、填补破网,但日前屏东发生思觉失调男攻击超商女店员挖眼事件,政府官员又说要加强管理,事实上目前仍有许多类似暴力犯罪者「失联中」,成为社会安全的未爆弹。
目前的司法实务状况,法院认定杀人犯等暴力犯罪者符合辨识力丧失或减少的减刑标准,却在判刑后没有宣告监护,且有高达一半以上的案件,这些人到底去了哪里?是否都能接受到良好照顾或治疗,而被社会安全网所承接,如何避免再次发生不幸事件,成为政府应面对的重要课题。
铁警李承翰遭杀害事件后,政府对外表示,要修改《精神卫生法》规范,让这样的犯罪者强制住院治疗,但修法喊了1年至今仍未定案。依「月旦医事法报告」期刊统计,精神鑑定后须强制住院的程序,原本只要2位医师诊断就可以送、一年3000多件;2003年改成要送审查会审查后,掉到1200多件,《提审法》上路后,更掉到6、700件,法界认为,以后改成强制住院都要法官审查,件数更会狂掉。
法界指出,经鑑定是「真正生病」的杀人犯非常少,但这些人离开监所后,又没到医院强制治疗,到处趴趴走,一旦因疾病復发再次犯案的可能性相当高,
法界建议,精神卫生法的修法固然要考量人权,但法官审查制度如何设计,会不会法官裁定强制送医,又马上被《国家赔偿法》索赔,导致法官不愿意裁准,值得政府重视,并妥适处置、完成修法。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