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即将召开基本工资审议委员会,就明年的基本工资进行讨论,国发会主委龚明鑫多次对外表示,今年的经济成长可望升逾6%,创下近11年新高,因此基本工资的调幅可以大一点,以让经济成长的果实分享给基层劳工。
龚主委从经济成长来论述基本工资的调幅,若在过去,那是对的,因为昔日国内景气好,则百业皆好,然而如今却已不是如此,非仅制造业与服务业走势不同,连制造业的各业别也是两极的发展,情况好的日趋繁荣,情况差的则日趋艰困,因此以经济成长率表现好,而要各业齐一步伐调升基本工资,其合理性是有问题的。
就已公布的第二季各业实质生产毛额(GDP)而言,制造业年增率高达16.4%,表现非常之好,但是服务业只成长3.9%,其内需服务业则更加低迷,这自然是受疫情的影响,虽然第三季的资料尚未公布,惟两极的走势大抵如此,换言之,今年经济成长率之所以能超过6%,那是来自制造业生产、出口大幅成长的贡献,而非百业繁荣使然,以经济成长率这个「平均数」做为基本工资调升幅度的判断,并不合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及服务业800多万名上班族里,表现佳的制造业只雇用了280多万人,而处境艰困的服务业却雇用了460多万人,当政府一声令下,把基本工资调升5%~6%,对制造业而言,轻而易举,但对雇用庞大人力的服务业而言,其压力可想而知,试想,要求一个陷入困境的产业大幅调升基本工资,其合理性何在?至终,对这个部门的劳工真是有益的吗?值得深思。
这正是用平均数来决定政策的谬误,今天几乎所有总体经济指标都是平均数,经济成长、薪资成长、出口成长、工业生产无一不是平均数的概念,在1990年代各业景气变异不大的情境下,这些指标的走势与各业尚可桴鼓相应,可是如今各业薪资、生产的景气渐行渐远,平均数已难以反映各业的情况,如此还要以平均数来做决策,势将使得产业更加失衡,以致有人锦上添花,有人雪上加霜,若这次基本工资还是齐一式的调升,势将让服务业部门的日子更难过。
除此以外,综观全球大势,今年以来原油、榖物、农工原料的行情扶摇直上,涨势凌厉,美国通膨率(消费者物价年增率)已连续四个月超过5%,欧元区的通膨率更迭创新高,甫公布的9月通膨率也已升至3.4%的新高,美国联准会主席鲍尔预期,这一波通膨压力可能延续到2022年。国际上通膨压力日升,而国内的通膨压力也是蠢蠢欲动。
很长的一段时间,全球没有再出现通膨,让我们淡忘了通膨的可怕,歷史告诉我们,通膨之所以会一发不可收拾,很大的原因在于「预期心理」,而形成预期的最大因素就在于工资,1973年石油危机引发物价上涨,行政院于10月初通过「改善教师待遇方案」,宣布给教师们加薪20%,不料,政府的美意反而让预期心理扩散,百物狂涨,至年底通膨率飙升至24%,为追上通膨率,1974年初行政院再度宣布给军公教加薪10%,这形同火上浇油,通膨率于一个月后飙破50%,通膨已然失控,全台趋于恐慌。
这类物价与工资追涨的情况,同样发生在1980年,那一年由于国际油价再次上扬,政府多次调高军公教待遇、提高稻谷收购价格,这些政策用意虽好,却让预期心理呈燎原之势,终致1980年、1981年出现19%、16%的严重通膨率。
台湾的石油、天然气、农工原料全数仰赖进口,这使得台湾的物价很容易受到国际影响,以最近几个月而言,随着国际油价、榖物及基本金属行情走高,我们的进口物价已涨逾20%,为十年来所仅见,衡量厂商货品交易的趸售物价也连续数个月涨逾10%,这虽不代表未来消费者物价涨幅(通膨率)会出现这么大的涨幅,但也反映业者的生产成本,愈趋沉重,一旦预期心理出现,随时可能转嫁到消费市场而带动通膨率的飙涨,1973年、1974年、1980年可谓前车之鑑。
我们吁请执政当局,在调升基本工资这件事上,要以1973年、1974年及1980年为借镜,如同今天政府调升基本工资一样,当年政府调升教师薪水,调涨军公教待遇,全是出自善意,然而却诱发了通膨的预期心理,如今又适逢原油、农工原料大涨的局面,而当局又要调基本工资,随后还要调军公教待遇,稍有不慎,也可能让累积已久的通膨压力排山倒海而来。
我们要提醒当局,在调升基本工资这件事上,不要只看到6%的经济成长率,也要看到20%的进口物价涨幅,更要体察许多艰困的服务业,如此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让各业适得其所,并避免陷入1973年、1980年的通膨恶梦。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