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除课纲或教材的问题,这些议论也隐含一个台湾教育存在已久的想法,那就是「教材有,才能学!」或是「老师有教,才会学!」甚至是「考试会考的,才需要学!」

过去在这种思维下,教材的内容成了教学的主体,于是学生被当成一只只被迫张嘴的鸭子,等着老师用同样的速度把教材里的知识塞进去肚子里,不管喜不喜欢?不管吸收消化了没?不管还吞不吞得下去?至于要塞哪些知识,就看教材里有什么?或看考试会考什么?还要注意各种版本教材里有什么?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习惯被动的接收,不需要思考,也没能力筛选,反正塞越多越有价值。还有些余力的,可能会去找自己喜欢的事物来学,但被发现后,可能又会被塞进更多「被准备好」的知识,渐渐也失去自己探索的兴致。或者直接放弃,等着找机会逃离。

谁说课本没有的就学不到?谁说老师没教的就学不会?听学生对流行文化的深入交流,看他们熟练操控着复杂手游,那些都是学校没教的,但只要有兴趣,都学得来。

不能否定课纲和教材的重要性,那是建构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但也不该把学习局限在那些章节单元中。在资讯网路这么发达的时代,只要稍加引起兴趣,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材料。真正要担心的,是如何教他们学会思辨、判断、应用和转化那些庞杂的资讯,成为有利于成长的养分。(作者为康轩文教集团董事长)

#考试 #资讯 #学习 #老师没教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