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超是北京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北京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19年曾在印度金德尔国际大学国际事务学院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印度政治制度,印度政党政治、印度安全与外交等。

谢超在《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年第8期以〈从洞朗到拉达克:印度对华威慑战略为何失败〉为题,撰文探讨印度对华战略的转变及其失败之处,及中国如何应对。他表示,印度总理莫迪上任后,对华战略转变为「惩罚性威慑战略」,但其军政协调能力等负面因素,导致其威慑中国屡屡失败,呼吁中国做好军事准备,建立可靠的威慑能力,才能维护自己的主权利益。

谢超指出,通过加快建设所需的基础力量和加强军政协调能力,印度的对华威慑战略开始具备实操性。从战略执行能力来看,印度积极推进对华战略态势转变和相应的能力建设。惩罚性威慑战略强调对敌人开展惩罚行动,主要形式是以占领敌方领土作为谈判筹码。

不过,谢超认为,印度军政协调能力和军事战略执行能力仍较弱,这是导致莫迪政府对华运用惩罚性威慑屡屡失败的根本原因。印军内部关于文官不应过度介入军事的观点仍根深蒂固,例如拉达克对峙期间,印度有退休军官对外交官参加军长级会谈一事就揶揄不止。

此外,他称,印度军种间的竞争也限制其协同作战能力。通过挑起拉达克对峙,印度陆军再次凸显了自身在印军中的主导地位。2021年印度国防预算中陆军预算增加250亿卢比,空军则下降120亿卢比。

谢超指出,考虑到印军战略的主要对象是巴基斯坦和中国,印军无法做到军事侵入或者在一场规模战争中击败对手,这使得其战略目标往往超过其执行能力。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处前主任卡尔塔认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印度根本无力进行两线战争,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深入对手领土开展行动。

最后谢超建议,在印军对华进攻性态势持续加强的情况下,莫迪任期内中印之间出现更多对峙事件难以避免。双方在战略突然性方面没有太多操作空间,这使中国有必要合理降低对中印关系的预期。对中方来说,只有加强自身国防建设,做好军事准备,建立可靠的威慑能力,才能把握中印关系大局。

#威慑 #中国 #能力 #军事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