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近年来除在军事等「硬实力」层面与美国互别苗头,更在人权、民主等价值论述的「软实力」面向与欧美国家相比拚。北京不只在人权议题上转守为攻,也竞逐民主意涵的诠释权;从军事肌肉到价值观争辩,中美制度之争日趋激烈之余,其实也反映出双方意识形态深度差异。

美国自2018年退出人权委员会后,向来在人权议题遭欧美国家诟病的中国,逐渐在相关议题上「转守为攻」,除屡屡联合其他国家藉由此平台,批评美国的种族歧视与警察暴力、加拿大侵犯境内原住民人权,近期更公开表态,竞选2024至2026年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打算进一步争取国际人权事务的话语权。

中国与欧美国家竞逐论述权的赛局,远不只人权层面,还进一步延伸至西方向来引以为豪的「民主」价值观。光是今年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就多次国际公开场合阐述「中国式」民主观。

远的不说,今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就直言,「民主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而是各国人民的权利」,点出中国式的民主观着重的是人民生活面向的改善,直接反击欧美国家批评中国没有所谓的「选举制度」,当然,西方各国是否埋单那是另一回事。

而习近平14日在人大工作会议更表明,民主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哪个国家是否民主,不该由「自以为是的少数国家来评判」,民主更不可能千篇一律;一国民主与否除有无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无「广泛参与权」。民主亦非天花乱坠的竞选口号,而是制度与法律能否得到执行落实。

在人权乃至民主观论述的较劲,首先凸显的是中国与欧美国家在政治体制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双方对民主与人权价值观出现不同诠释,而背后更进一步反映则是,中国与欧美国家在意识形态巨大差异;对西方国家来说,人权与民主更多是身而为人与生俱来的先天价值,而中国更倾向从「后天成果论」,来看待人权与民主。

平心而论,军事乃至政治外交等有形角力,从来就不是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最大矛盾,相比之下,对于民主与人权等意识形态无形竞逐,恐怕才是双方彼此最根深蒂固的分歧。

#中国 #竞逐 #军事 #欧美国家 #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