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计总处5日公布物价统计指出,10月每月至少购买一次的消费品涨幅升至5.52%,创下近9年最高,这是民眾感觉通膨压力升高的原因,惟消费者物价(CPI)年增率2.58%,已较上月降低,加以国际能源价格近日涨势缩小,研判通膨压力已趋缓。

主计总处于上月表示通膨压力升高,引起外界注意,综合统计处专门委员曹志弘表示,当时看到10月初的原油、煤及天然气国际行情走高,因此做出这样的判断,但最近观察能源价格的涨势已有缩小的趋势,例如,煤的价格于9月底大涨2.7倍(年增率),10月底已缩小至1.6倍,天然气涨幅也由1.3倍缩小至62%。

曹志弘表示,10月底能源价格的涨幅仍高,但是相较于前一个月已明显降低,因此研判未来通膨的压力将趋缓,惟国际情势瞬息万变,主计总处仍将密切关注。

根据主计总处的调查,10月CPI经季节调整后比上月小跌0.06%,与上年同月比较则上涨2.58%,这个涨幅虽低于9月,但仍创八年半(102年3月以来)次高,曹志弘表示,油料费及蔬果这两项是造成通膨率达2.58%的主因,前者是受国际能源价格牵动,后者是受天候影响,随着天候好转,国际能源价格的稳定,这个通膨压力可望纾缓。

何以政府认为通膨压力趋缓,民眾却感受通膨压力正在升高?曹志弘表示,这是因为像蔬菜、水果、油料费这些消费频度高的消费品涨幅较大所致,这些周周买的商品一涨价,人们特别有感觉,因此会觉得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依据主计总处的统计,每月至少买一次的商品,于10月大涨5.52%(年增率),为近9年1个月的最大涨幅,此一涨幅洽好是通膨率2.58%的两倍,这正是民眾对通膨压力感受较大的原因,惟这应该是短期因素。

虽然通膨压力趋缓,但由于国际能源价格能在高原期,曹志弘表示,11月通膨率要往下走的机会并不大,主计总处将在月底修正今、明两年通膨率的预测。

#趋缓 #价格 #涨幅 #通膨压力 #国际能源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