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915年9月通膨率-1.0%,次年9月通膨率升至9.9%,这显然与前一年基数太低有关,尚难以判断是否已出现通膨,不过,随后48个月通膨率月月都超过10%,甚至达20%,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所推升的需求,已为美国带来严重的通膨。
■通膨压力系发生通膨的前兆,当通膨压力升高到一个地步,让通膨率连月上涨(连续两季以上),食、衣、住、行、育、乐的价格普遍上扬(八、九成产品上涨),且涨幅升高(涨幅超过3%的项目权数达两成),这就满足了通膨的三要件,持续、普遍及显着,便可以说通膨出现了。
总体数据的变化,比数据本身更重要。很少人会记得出口规模多大,而是观察出口成长了没,同样的,大家关心物价涨幅更甚于物价指数,因为变化可以反映趋势,有助于研判景气的走势,报纸上经常出现连十红,连七黑的标题,谈的就是变化。
变化,该怎么评估?既然是变化,就得找一个时点来比,才能看出变化的情况,找哪个时点?通常会找两个,一是和上月比,一是和上年同月比,前者为月增率,后者为年增率,前者是看一个月的变化,后者是看12个月的变化。由于生产活动会随季节波动,常言「五穷六绝」,意思是五、六月生产、订单较差,以月增率观察易受干扰,因此实务上多以年增率来测量变化。
年增率也有盲点
然而,年增率也有盲点,它虽不受季节因素干扰,但依旧会受前一年的影响,大涨之后容易大跌,大跌之后容易大涨。举例来说,前一年出口大跌,今年大涨便没什么了不起,反之,连续几年高成长,随后要再高成长便是难事,如果还连年扩张,那就代表经济真的欣欣向荣了。
换言之,观察变化,可先观察一年的变化,再观察两、三年的变化,以之检视年增率的虚实。举例来说,2018年外国人来台投资成长逾五成,看似很厉害,然而这是前一年衰退三成所致,若以2018年与2016年比,只成长了3.6%。
再如,2010年台湾经济成长率升破10%,也很厉害,然而这是拜金融海啸之赐,若与2007年比,三年来平均每年也只有3.1%而已。再以出口为例,2018年成长13%,这一年政府官员形容出口情势「艷阳高照」,「各自精采」,惟与2014年比还衰退1.2%。由这些例子可知,以年增率看变化,有时仍是虚实难辨。
通膨率(消费者物价的年增率)也有同样的困境,如前所言,多数指标是跌久必升,升久必跌,因此要准确研判通膨压力,最好也是往前多看几年。以台湾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为例,1974年通膨率高达47%,有人可能会怀疑,这是不是前几年物价大跌,基数太低所致?我们看1972~1974年这两年的变化发现,两年更涨了60%,显然这个通膨压力是实的,不是虚的。
近期通膨压力 是真的
同期间,美国1972~1974年的变化也高达17.9%,韩国也达29%,两年的变化都比一年的变化更大,显示石油危机期间通膨压力节节升高。再看2008年由于原油、农工原料行情狂涨,以致各国通膨率扶摇直上,观察2006~2008年这两年变化更为惊人,美国直逼7%,台湾超过5%,韩国升破7%,通膨压力自然也不是虚的。
甫公布的美国10月通膨率6.2%,为1991年以来新高,其两年的变化更升至7.5%,而同期台、韩通膨率也升至3%左右,创下近八年最高,一年的变化与两年的变化平分秋色,这说明三国的通膨压力都不是虚的。然而,不同的是,台、韩通膨压力仍轻于2008年,美国通膨压力却已超过2008年金融海啸前夕了。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