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在放缓是显而易见的。按照经济学家的共识,2022年的增长可能会略高于5%的门槛,但仍会比今年预期的7%明显走缓。与其说这种放缓是经过人为设计,它反而更像是国内问题所导致。

儘管如此,这种放缓仍然为中国主政者提供保持经济再平衡的机会之窗。这个决定将继续,明年不会立即放松。

可以肯定的是,出口目前仍是、且将持续作为缓解经济下滑的主要贡献来源,而出口也是目前中国经济唯一亮点。中国将继续受惠于美国和欧洲的刺激政策,消费者信心得以提振,这通常伴随着更多消费以及进口,更多来自于美国和欧洲的基础建设支出也将有所帮助。

因此,中国目前不会降低对出口的依赖,但中国经济正面对两个不利因素。

首先,中国消费者仍然谨慎,因为新冠病毒仍在蔓延,经济前景比平时更加黯淡,通膨也在啃噬消费者的情绪,这可能会持续到2022年,因为生产商才刚开始将成本增加转嫁给消费者。第二个不利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减缓,通常贡献极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将减少支出,地方政府也是,因为他们的土地销售收入减少。中国政府也几乎没有空间和意愿藉由财政和货币刺激来支撑经济。首先,中国经济没有崩溃。

其次,增加流动性来满足零星的需求可能足够,但更重要的是,不断上升的通膨是不允许的。对制造商施加限制可能会使情况更糟,经济的减碳也会增加通膨,气候环境带给中国的挑战无法解决,且会给经济增加阻力。

中国发生的事情对世界其他地区很重要,但其中也有脱鉤的环节。中国经济很可能与美国和欧洲的復甦与持续力脱鉤,这对2022年的发展会更显得重要。其次,政策推动需要稳定,美国的资本支出实力因为正在推动基础建设而能带来出色的成长力道。

货币政策也可能出现分歧。中国人民银行在对抗通膨和支持经济之间几乎没有弹性,而美国联准会则处于舒适的主导地位,且未来有几种不同的选项。联准会可以选择紧缩政策以逐步实现正常化并对通膨採取行动,也可以慢慢来,继续支持劳动市场,避免消费者面对劳动市场成长放缓而通膨同时上升所带来的双重苦恼。

的确,由于通膨同时间侵蚀消费者的储蓄和消费能力,想要维持平衡的经济增长,解决这两点特别重要。通膨有多短暂很重要,但较高的通膨环境对于发债较多的国家或企业来说也是一个福音,在流动性相对较高但不过热的环境中,较高的通货膨胀使债务人处于更好的地位,因其债务会在持续增长的环境中贬值。

不过,脱鉤不会是全面性的,因为中国和美国的供应链联繫过于紧密,成本的增加最终也会转移到全球价格上。就这方面来说,中国政府控制通膨做得越多,对其他国家的央行制定未来货币政策就越有利。

#脱鉤 #中国 #重要 #通膨 #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