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通膨率高涨,我国通膨率依旧平稳,即使近两个月创下八年半最高,但仍低于3%,眼看韩国超过3%,欧元区超过4%,美国甚至升破6%,我们通膨率却如此平稳,与不少人的感觉有落差。我们的通膨率准吗?到底有没有低估?相信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事实上,主计总处十多年对物价统计做了不少的改善,就以大家觉得消费者物价年增率(通膨率)怎可能只有3%这件事而言,主计总处自2013年元月起开始编制「购买频度物价指数」,以呈现经常买、偶尔买的商品价格变化,以此来解释感觉和事实的差异。此外,主计总处也编了富人、穷人的物价指数,以此来反映不同族群对于物价变化的感受。

就以10月而言,虽然通膨率只有2.58%,但每月至少购买一次的商品,却涨了5.5%,这个涨幅的确比较有感。还有,这一波涨风以食物类涨势最猛,而食物正是低收入家庭的主要开销,穷人所受衝击自然比较大,穷人通膨率于10月升至2.8%,比富人2.5%来得高,这项统计确实也比较接近人们的感受。

虽然,统计部门这些努力有助于厘清事实与感觉的差异,但相较于日本、韩国,我们显然还有许多可以改善的地方,兹列举以下四点:

第一、购买频度分类过于粗糙:日本所编的购买频度物价指数,在每月至少买一次这个项目下,还区分「每月大约买一次」及「每月经常购买」两类,前者是一年买9~15次,后者是15次以上。也许有人认为反正差不多,何必分这么细?此言差矣,编的愈深入愈有层次,就愈能看出物价变化的奥秘,以今年9月而言,日本每月至少买一次的商品,仍旧跌2.6%,在物价纷纷调涨的此刻,这很难令人信服,所幸他们有每月「经常购买」这一分类,这一分类涨了3.7%,若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台湾,只怕我们现行的购买频度物价指数也说不出个道理,最后仍要遭人痛骂。

第二、老年物价指数迫在眉睫:日本社会比我们更早出现高龄化,他们高龄人口占全体社会已达29%,我们于2025年也将升逾20%,迈入超高龄社会,由于老年人与青年人的消费结构不同,他们在保健医疗、居住及食物的消费比重都比平均值来得高,反之,他们在教育支出微乎其微,这个消费结构会影响他们对物价变化的感觉,当社会上两、三成人口的感觉与通膨率悖离时,这个通膨率还能反映几分实情?不言可喻,因此日本政府早已编制65岁以上老年家庭的物价指数,随着超高龄社会的到来,我国自应儘速研编才是。

第三、研编生活必需品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涵盖范围太广,食、衣、住、行一经平均,涨跌相抵,经常也把感觉给平均掉了,为此日本编有「基础支出」物价指数,而韩国也编了「生活必需品」物价指数,韩国挑选各类消费中属于生活必需的项目进行编制,合计权数53%,以反映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日、韩这些特殊分类指数显然更接近民眾的感觉,我国目前虽编有核心物价、不含设算租金物价等指数,惟日、韩所编的这类物价指数,我们仍付之阙如,值得参考并着手研编。

第四、检视并反思房租指数:房租占消费者物价的权重高达14%,这说明房租变化对通膨率的起落有很大的影响力,长期以来为研编房租指数,主计总处于全国选取1,200个样本户,调查其房租变化,综合得出房租指数,晚近更参採社会住宅的租金变化,这些努力虽值得肯定,惟自民国90年以来,房租指数有趋于钝化的现象。时间数列显示,民国70年代(70~80年)房租十年涨了31%,80年代(80~90年)也涨了25%,但90~100年却跌了1.5%,而100~110年10月也只涨了8.7%,究竟是国内房租真的如此平稳?还是随着都市计画变更及住宅区位变迁,这些样本已难以反映母体的变化,主计总处宜详查,并运用统计方法检视,须知,权重这么高的房租一旦低估,通膨率必然要失真,这是非常严肃的问题。

在政府统计里,物价指数的编制最为辛苦,需考虑的层面最多,其复杂度更甚于失业率,然而每逢物价上涨,物价指数总成为眾矢之的,不论懂与不懂,人们总要骂上几句,这样的批评有欠厚道,也没有意义,我们相信主计总处所编的物价指数,所呈现的通膨率皆出自其专业,有其可信度,惟编制过程中或因资源不足,或因思虑未尽周延,或因调查环境有所限制,所编的物价指数仍有若干可改善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值此通膨压力纷起之际,行政院自应给予统计部门更多资源,用以改善物价指数,如此,政府所公布的通膨率,方能取信于更多的国人。

#物价指数 #购买 #物价 #指数 #房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