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外部环境压力随着中美关系改善而出现转机,因此,虽然短期有新冠病毒株Omicron的干扰,但仍不改大陆股市短底形成,长期趋势向上的格局,建议投资人逢回分批参与大陆经济长期成长的红利,低接A股相关基金。

宏观经济方面,10月分各项数据持续趋缓,官方制造业PMI连续二个月跌落50的荣枯线,短期而言,11月官方PMI因为限电压力减轻而暂时回升至50.1,但由于冬季奥运使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分,自2022年1月1日至3月8日,需关停重污染行业,将再度影响制造业运作,预估PMI走弱趋势,将持续至2022年第一季,第一季将是本轮GDP增长趋缓的底部。

另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率,已自9月分终结连续五个月年增率下滑趋势,转而向上,10月年增率更继续攀升至4.9%。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增率3.5%,由先前连续七个月趋缓回升。

物价方面,第二次通膨如期而至,10月PPI为13.5%高于市场预期,对于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已逐渐显现,市场预期10月分将是本轮通货膨涨高点。再者,PPI往下游CPI传导的趋势开始出现,10月起许多下游的大型食品饮料企业先后涨价,歷史经验证明能够以提价转嫁成本的一线消费龙头,营收及获利表现都会优于市场预期,实现戴维斯双击策略。

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季货币政策执行会议里提到「新的经济下行风险」,并删除「总闸门」字句,引导市场认为货币政策将进一步边际放宽,而财政政策亦有机会提前下发2022年专项债。建议重点关注12月初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外部压力方面,拜习会上双方领导人定调「竞而不争」,避免区域衝突升温的可能,有助于缓解市场对于台海问题的焦虑,从而带动A股估值重估。代表聪明资金的北上资金,即使2021年行情胶着仍大举加码A股仓位。笔者认为,A股2021年修整后,于2022年将更具吸引力,现应逢低持有。

时序进入12月,笔者认为受大部分A股公募基金考核于11月底结束影响,12月初将出现比较大的风格切换,资金重新聚焦高成长、低估值、低基期的标的。长线来说,看好科技、消费,而考虑已经到来的跨年行情,科技要重点关注十四五规划的重大课题,投资解决卡脖子问题产业(半导体、软件、通信)、投资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产业(自动化、高端制造)、解决碳排放问题产业(新能源车、新能源)。

而消费方面,投资要关注重点:合理涨价的白马龙头(白酒、调味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农业(猪产业、种业);在主题投资方面,我们认为元宇宙相关概念将逐渐凝聚共识,形成跨产业的投资逻辑,也值得投资人留意。

展望2022年,上半年由于实体经济持续向下,建议A股投资掌握二原则:一,科技自主可控:重视新科技「3A」,也就是人工智慧(AI)、自动化(Automation)、汽车电子(Auto Electronic),还有元宇宙等新题材。二,内需保供:2021年因为原材料上涨受害的产业,2022年可能出现同时获取EPS和PE的戴维斯双击。再者,确保粮食安全,种业、猪周期也值得关注,建议投资人逢低布局,中长期投资A股基金。

#回升 #趋缓 #货币政策 #投资 #短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