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代经济理论,产值透过两大必要投入而产生:资本及劳工。简单而言,以汽车制造商为例,工人即劳工,而机器及所属厂房建筑则为资本,若缺少任何一种投入,则无法制造汽车。当任何一种投入增加,产值将相应增加。

不过,这个理论还会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创新或较优质的教育可令劳工产值提升,同时降低资本,修改商业法也能达致相似的效果。经济分析师将这些其他因素统一归类为「生产力」。宏观方面,这促使国家可从三方面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劳动力、累积资本或提升生产力。

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分为三部分,即累积资本、扩大劳动力及提升生产力。当时亚洲四小龙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是大量累积资本所致,而部分原因是东亚当时坐拥大量储蓄。虽然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在四小龙之后,但中国也维持高储蓄率,近数十年来实现了「亚洲四小龙式」的经济增长。

这些经济体的储蓄,流入完善的金融体系,用于兴建工厂及基础建设,为往后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过去40年的大部分经济增长建基于资本累积,除早年于1980年代展开经济改革外,劳动力扩张对国家的产值增长贡献甚微。同样地,预测往后数年劳动市场温和紧缩预期,将不会拖累中国的未来经济形势。最后,生产力提升在近代史上不同时期都是重要的经济增长贡献,包括1980年代及1990年代和千禧年代整整首个十年。不过,它的影响力在近年减少。

从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可见,依靠资本累积推动经济增长,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推动力。除此以外,国家必须透过提升生产力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事实上,中国政府深明国家处于旧经济增长模式下的最后阶段,因此寻求转向科技创新带动「优质增长」。目前,中国人均实际GDP仅落后美国四分之一,因此提升生产力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途径。

两个世纪前,拿破崙描述中国为「沉睡的巨人」,到了今天,「绿龙」可能更合适。根据滙丰集团的调查结果显示,国际企业对在中国进行更多投资的信心日益增强,超过四分之三的企业认为中国迈向碳中和,使得在中国扩展业务,更具吸引力。

北京当局推动永续发展,将刺激市场创新和成长,外国公司不想错过相关机会,投资计画将再生能源放在首位,节能产品和电动汽车也获优先考虑。如果中国的减排承诺对国际企业来说是个机会,那么对投资人来说也是如此。

这样的转变是必要的,并需要付出代价。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估计,低碳经济转型每年需投入3千亿至6千亿美元的资金,设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是解决资金缺口的方案之一。

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自2016年逐步增加,虽然发行量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而回落,由前一年的560亿美元降至440亿美元,但2021年上半年出现强劲反弹,数字达到370亿美元。过去两年,中国约60%的绿色债券发行收益,已用于资助开发再生能源及低碳交通的项目。对政策决策者及资产配置者而言,这一条漫长但正确的道路,更将带来庞大的投资机会。

#劳动力 #资本 #中国 #增长 #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