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发生率第1名、死亡率第3名的癌症,但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5年存活率可达9成以上。专家表示,大肠癌的风险因子有几种,根据过去的研究,大肠癌可归因于缺乏运动的占比为16.3%,过度饮酒为12.8%、吸菸为11.7%,提醒民眾避免,若已满50岁,应每2年接受1次粪便潜血检查。

本报昨与新光医院合办「旺旺中时生活讲堂」,邀请新光医院胃肠肝胆团队分享大肠癌、胰臟癌等卫教资讯,包括顾问杨国卿、主任孙灼基都到场致词。孙灼基表示,胃肠科的癌症是我们十大死因之一,早期预防、治疗是不变的法则,希望昨日的演讲对大家有更好的收穫。

前主任林裕民昨分享大肠癌资讯,过去曾有研究指出,大肠癌可归因的风险因子包括缺乏运动(16.3%)、过度饮酒(12.8%)、吸菸(11.70%)、食物纤维不足(10.30%)、过度烹调的肉品如腌渍肉等(8.2%)、红肉(5.4%)及过重(5.2%),提醒民眾避免。目前国健署补助50-74岁民眾2年接受1次定量免疫法粪便潜血检查,提醒民眾多利用。

另外,国内中年女性约有4分之1有胆结石问题,但多数人都无症状。主治医师徐维谦提醒,若要避免胆结石,日常可固定补充维他命,摄取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酪梨、坚果等,含有饱和脂肪酸的牛、猪则要少吃。

主治医师许荣辉则分享「癌王」胰臟癌的资讯,胰臟癌早期无症状,难以发现,当肿瘤大到一定程度才会有感觉,右上腹痛表示癌症可能在胰臟头部,而左上腹痛则可能在胰臟尾巴,且平躺时会痛,身体弯曲会稍微舒服,多数人发现时都已到达2B以上分期,提醒民眾若有不知名腹痛、尿液变茶色、皮肤变黄等症状,要儘早就医。

至于消化性溃疡,主治医师廖俊尧表示,指的是胃、十二指肠黏膜受损,若严重至穿孔,可能导致腹膜炎、败血症,民眾若年过55岁且有新发生的消化不良、家族中有上消化道癌症病史,或有无法解释的缺铁性贫血、黄疸、呕吐、吞咽困难等,强烈建议接受胃镜检查。

#发现 #胰臟 #主治医师 #分享 #提醒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