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富裕」大旗下,大陆官方对电商、补教、房地产等民企重拳出击,彰显「新时代」政商关系与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深度观察远东事件,除了反独政治面之外,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两岸经济关系意涵。

助力共同富裕的目标

外界对大陆开罚远东感到惊讶,除了「台独金主」罪名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远东及其创始人徐旭东在大陆拥有深厚、悠久的政商人脉根基。然而,最近一段时间连续的案例,释出一个强烈讯号:「政商人脉」的光环逐渐褪去,大陆官方对所谓首富、巨头不再客客气气,只要出现违法情形,该怎么罚就怎么罚,只要违背当局政策方向,打到商业帝国解体都不足惜。

两年前北京曾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并授予一批企业家荣誉,但好景不长,这群受益于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已难呼风唤雨。马云炮轰大陆金融体制没多久,监管大棒立刻挥向阿里巴巴,只过了不到1年时间,无奈「净身出户」现迹欧洲。许家印曾靠「金元足球」攀附权力,甚至现身中共百年庆典,最后还是逃不过被约谈的命运。更耐人寻味的是澳门富豪周焯华,曾大手笔投资大陆「爱国电影」,去年捐助武汉防疫后还获中联办接见,如今身陷囹圄,当年亮眼无比的「统战价值」一夕归零。

一叶知秋,大陆台商对上述情景感触应最深。从20年多前享受大陆一把手座上宾待遇,要人给人、要地给地、要优惠给优惠,到后来逐渐被税务、社保、环保等各项法规绑住手脚,甚至沦为当地转型升级的牺牲品,台商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大陆政商关系的变化。大陆改革开放初期,与其说是「市场经济」不如说是「丛林经济」,八方豪强各显神通,「上面有人」好办事,再不济喊一句「台湾同胞」也多少能争取到政策红利。但今非昔比,大陆官方逐步收回外资特权,近几年中共反贪与整风一改往日「政令不出中南海」困境,台商如何适应「新时代」下大陆政经「新常态」,已经成为显学。

大陆台商首先要厘清「成本」之辨,积极顺应大陆节能减碳、创新型经济和高端供应链的趋势,严格遵守当地法规,在保障员工福利上争做表率,助力大陆「共同富裕」目标。台商在陆产能外移是普遍现象,最主要因素就是「成本」,水电、环保、税费、社保等费率飙增,加上大陆内部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压力,的确令不少台商头大。但是,在疫情导致国际投资环境恶劣的严峻现实下,大陆以「动态清零」的防疫制度优势,以及全世界独有的高品质人力资源、十几亿内需市场,都可以抵消帐面成本的增值。今年大陆外需增长迅猛,大量外匯流入致人民币匯率持续攀高,资金热潮将开启台商回流大陆「第二春」。

与大陆政府重新磨合

新一轮台商回流,应瞄准大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但这不是台商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更需要大陆政府和台商之间的重新磨合。对陆方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法治、透明、服务型的行政体系。「习核心」确立后,权力荫蔽下的政商集团逐个瓦解,固然是大陆深化改革「先破后立」的必要之举,但这是否会带来市场环境的优化?或导致更严重的懒政或僵化?还需谨慎观察。大陆总理李克强近期向地方大员警告,要避免採取运动式、冒进式、一刀切措施,就证实了外界的担忧。

从刚刚闭幕的两岸企业家峰会观察,大陆不会因两岸政治关系紧张而弱化两岸经贸关系。北京在「新时代」政商关系架构下,推动以「负面清单」为导向的开放政策,地方政府能否对台商一视同仁、平等竞争,不仅考验对岸的精细化治理能力,也是检验大陆法治的试金石。

回顾台湾80年代经济起飞经验,政府与企业的充分沟通,可塑造良性、互信、健康的政商关系,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两岸同文同种、互有优势,大陆政府和台商应用好两岸企业家峰会平台,充分沟通、相互磨合,建立「新时代政商关系」典范,让台商在大陆继续发光发热,成为两岸关系牢不可破的基石。

#台商 #大陆 #远东 #改革开放 #政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