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宫发言人莎琪6日宣布,由于中国在新疆「持续进行种族灭绝和危害人类罪」,拜登政府将不会派出任何官方及外交代表团参与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而拜登政府并未「全面抵制」,甚至不使用「外交抵制」字眼,充分反映出在「共存」原则下,「斗而不破」已成为中美关系的「地板」,而拜登总统甚至灵活运用到「奥运政治学」。

虽然在上个月的拜习会中,美国将抵制北京冬奥议题并未登上台面,但9、10日举行由拜登主导的「民主峰会」及明年初的北京冬奥,在短期内将成为美中关系的主要争议,莎琪的宣布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宣布的方式、内容及相关说明却耐人寻味。

美国重大外交决策通常由高阶官员亲自宣布,或至少由白宫、国务院发表公开声明,但拜登政府对于抵制北京冬奥的重大决定却是由白宫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中,答覆记者询问时被动证实,刻意淡化、稀释其对美中关系的衝击。其次,莎琪提醒媒体经常使用「外交抵制」,好像回到1980年代冷战时期,而事实并非如此;最后,当记者询问,为何不「全面抵制」,运动员也全部退出,莎琪则说明,美国已向中共传达了明确讯息,不应该惩罚为奥运而长期准备的运动员。

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等65国全面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1984年俄罗斯採取报復行动,率领14国全面抵制洛杉矶奥运,造成近代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相互抵制。根据美国的决策思维,拜登政府显然认为,美中当前面临的情况显然不如1980年代严重,美国的抵制已充分、坚定表达对人权的坚持,向中共传达了强烈讯时,同时也维护运动员的权益,并避免给予国际社会政治干预体育的印象。

另一方面,虽然美中两大强权「多面向战略竞争」的趋势已不会走回头路,双方在人权、民主价值及体制的竞争与对抗只会更形尖锐,但拜登的中国政策仍然兼顾务实路线,除了提高美国的道德诉求及话语权,也在价值信念与现实利益中取得妥协与均衡,在这次决策中就充分看出,即使面对强大国内反中情结与压力,拜登就避免过度激烈的行动影响到美中整体关系。

目前为止,美国决策在国际社会产生何种效应仍不明朗,欧洲及亚太地区主要国家尚未表态。由于疫情影响,除参赛选手、教练外,各国原本就不计画派出大规模官员出席,因此,美国外交抵制的象徵意义大于实质影响。

国际奥会对于美国的决策表示尊重,取得美国转播权的NBC将继续转播,主要赞助厂商也没有打退堂鼓,因此,虽有外部外交抵制,北京冬奥顺利进行应该没有问题。

中国大陆则批判美国如一意孤行,将採取反制措施,但从现实面来看,奥运举行在即,中共可能的手段有限,过度激烈的外交辞令、「战狼外交」只会造成破坏,无济于事。

奥运会经常沦为地缘政治的角力场域,北京冬奥抵制战没有赢家,但美中双方至少在没有超越底线情况下,避免冬季奥运破局。庆幸的是各国运动员的权利没有因为政治遭到剥夺,他们能在竞技场上展现实力才是奥运的真谛。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决策 #美中 #拜登 #美国 #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