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2015年的《巴黎协定》以来最为重要的气候峰会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6(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上月中旬在苏格兰格拉斯哥落幕,与会各国虽然达成了共识,但因大陆及印度临时发难,致使大会将先前的协议文本中的「逐步淘汰」(phase out)改为「逐步减少」(phase down),大会主席Sharma甚至表示对事件的发展「深感抱歉」。
这也透露出一个重要的讯号:儘管减碳排已成为全球的重要共识,但在执行层面,却仍受到相当大的挑战,尤其是挑动到燃料、能源使用这类敏感的神经,更是难解。之所以如此,能源及电力供应问题,在减碳排的过程当中能否顺利得到解决,已成为最大的考验。
减碳排既已成为全球一致的显学,改善碳排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国际能源总署(IEA)指出,全球必须先停止对所有化石燃料供应计画提供投资,才能顺利在2050年之前达成净零碳排;而科学家研究结果也显示,必须在上述期限内达到净零碳排的目标,否则全球暖化效应将加速恶化。
现实的情况如此,节能减碳的确势在必行,但在执行面上却窒碍难行,台湾和全球遭遇雷同。举例而言,近几年来一连串与减碳排有关的金融、企业改造工程,包括银行签署赤道原则、净零银行、还有所谓的ESG概念股、ESG基金崛起,同时各国监理机关都在倡议责任投资、责任融资、永续投资,与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小组)的财务揭露原则,似乎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最近揭露一份统计数据,却使全球减碳排运动,形同挨了一记闷棍--原来,就在11月,全球碳计画(GCP)揭露了一份报告,2021年主要由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恐怕会达到4.1%至5.7%,不仅没有降低,甚至还大开倒车,回到歷史高点。
追根究柢,最大的问题出在供电问题。就在今年,中国火热的实施能耗双控及限电政策,但没多久就对外宣布对于原本被划定为限电区的地方,将暂不限电,关键原因,即在于无法抵挡限电造成停产的重大经济衝击、损失。除了中国外,近期煤碳、天然气价格全面大涨,这也意谓着在短期之内,电力供应势难摆脱这些非洁净能源的掣肘。因为洁净能源包括风电、太阳能等,全部都得「靠天吃饭」,无风无光照时就发不了电,这是洁净能源注定的「天缺」,也使得石油、煤碳、天然气这些原料的供应,对于每个国家不仅不可或缺,尤其是对于产品供应国更是如此,一旦缺电,就会导致停产,接着就是供应链断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输入型通膨问题,这些都是当前在推动减碳排议题上,最大的障碍。
儘管如此,减碳排及永续金融,仍然是一条必须继续推进的路,尤其是台湾加入永续金融及整体企业减碳排的步伐,在时间上稍嫌落后,更须急起直追。放眼未来,减碳排势难避免,我们必须有一套明确的量化指标,来衡量每个企业在排碳、减碳的变化,透过市场机制来要求企业在碳排上自我节制。其中最重要的是,除了各界一再呼吁应接轨国际设立碳权交易所之外,国内碳费如何徵收、碳价该订多少,到现在也还没取得多数共识,更遑论订定具体的方案。
欧盟即将在2023年试行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将对进口产品课徵碳定价格,厂商必须有原生产国的支付碳成本证明,才能获得减免,因此,及早落实碳费规画,并同步辅导上市公司内部提早部署实施碳定价,提高出口竞争力。
「若能赚到钱,为何还要砍树?」这是一位曾经砍伐将近1.2万英亩土地的巴西农民的心声。的确,若能有稳定的替代性收入,谁愿意成为环保的刽子手?透过碳权交易、订定合理的碳费价格,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工具,在这方面,台湾的脚步已经落后了,对于这个全球有志一同的「共同愿景」,儘管达成不易,仍必须要急起直追。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