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为推动都更砍伐上千株榕树,酿成广州官场大动盪,广州市委副书记等10名官员遭到纪检单位问责,其中5人被免职,加上不久前广州市委书记、市长同时被撤换,外界难免猜测连连。不过,大规模砍树确实犯了大陆城市建设大拆大建、不注重歷史文化的老毛病,希望广州事件能起到警惕作用。
保留城市特色与人文
经过多年经济发展,大陆渐渐走向城市化之路,都市建设已达一定程度,2019年城镇常住人口达60%,都市更新必须赶上人口增速,中央也出台政策鼓励地方进行城市更新,3月「城市更新行动」更被写入「十四五规画」。广州是大陆一线城市,大规模推动都更是顺应中央政策,却因为大砍榕树反而成了负面教材。
8月大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徵求意见稿)》公开徵求意见。这份意见稿提出,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大规模增建、大规模搬迁,确保住房租赁市场供需平稳等要求,也强调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保持老城格局,延续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
问责通报把广州市大规模迁移砍伐树木事件定位为「典型的破坏性『建设』行为」,大力度地问责官员,一是给社会民意一个交代,二来也透露大陆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所看重和警惕的面向。换句话说,未来大陆城市要建立怎样的生态关系,地方政府与市民在公共治理中又将建立怎样的沟通机制,从中可窥知一二。
首先,都市更新将会顾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大陆近年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为节能减碳的碳中和推出了系列整治改善措施。地方政府在解决问题时若有兼顾生态平衡的考量,本可根据当地气候特点,为植物留出更多位置与空间,做出弹性化设计,更何况榕树被老广州人视为传统和文化象徵,大砍榕树极为短视粗暴。广州日前发布新政策,将为城市所有树木办理「身分证」,实行数位化管理,未来肆意砍树、大面积破坏地形地貌的情况可望改善。
其次,避免现代城市的同质化问题。广州市《市管重要道路绿化品质提升》施工图中有这样的说明:道路绿化品种檔次不够高,观赏性低,影响景观效果,更换开花品种及名贵树种,促进城市新活力及招商引资。广州市政府想营造更时髦的景观,却丢掉本土特色,真是得不偿失。
城市同质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问题,保存老建筑、活化老街区已成为趋势,越来越多城市推动都更,採取新旧结合的发展模式。英国伦敦自1666年大火重建以来,旧市中心皆在原有结构和风格下进行改造;巴黎老区自奥斯曼工程以来基本的建筑风格、城市纹理皆未改变。
不再是搞房地产开发
大陆城市建设曾大刀阔斧拆迁,大规模盖起同质化的高楼与社区住宅,地方特色消失不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开始注重人文、保留城市记忆。不过,留住城市记忆、关注人文仍需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乃至监督上。《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文章〈以绣花功夫实施城市更新〉,意思是要以像绣花那样精细的功夫来对待都更,强调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的关键,每个城市的特色不同,城市更新「改什么」、「怎么改」,需要因地制宜。文章还举了重庆山城巷、北京首钢园等几个成功的都更案例。
其三,政府部门、市民与专家需要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机制。「榕树风波」问题的核心在于官员的傲慢,儘管专家学者、广州市民都表达了反对意见,却未能受到重视和採纳。广州问责通报多次提到,官员要接地气、察民情,尊重群眾诉求,完善专业论证、尊重公眾参与。
从积极面来看,「榕树风波」敲响了大陆地方官员的警钟。对城市更新刚刚起步的大陆而言,城市更新的底线将更加明确,都更不再是搞房地产开发,而是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和提升居住品质。大陆住建部日前已发布通知,决定在北京、南京、厦门等21个城市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改善居住环境、凸显城市人文风貌将是重点。
台湾城市一向重视地方特色与人文价值的保留与传承,并由民间自主公益组织扮演主要角色,值得大陆参考。但台湾因私人产权受到法律保护,都更推动困难,甚至危老建物改建都窒碍难行,高雄城中城大火烧出都更之痛。希望大陆都更真能以「绣花」精神,既保留城市人文又改善居住环境,也希望未来两岸能互相取经都更的成功经验。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